【悉恩悉机床网】在遗产门类中,“三线”工业遗产恐怕是20世纪遗产中最年轻的,它的价值还远未得到重视。当年生产重水的青海光明化工厂(代号705厂)作为“三线”遗产的一个缩影,它的处境代表了大部分“三线”遗产尴尬无奈的生存状态。
2014年7月,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举办了针对705厂再生的再生设计工作营,邀请到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学生齐聚大通,希望集合各方力量,助推这家“三线”军工厂实现再生。
前世——“三线”时期的军工单位
705厂在上世纪70年代为国家核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还为青海争得了第一块国家质量金质奖章。但是,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和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这个隐藏在深山沟壑中的企业完成了其伟大的历史使命而逐渐被人遗忘。
走在这个杂草丛生的旧厂区,可以看到建于“三线”时期的红砖建筑大都具备一种坚固实用、朴实无华的风范,契合了时代的经济水平和精神风貌。回想这个曾经为我国“两弹一星”做出巨大贡献的国防军工厂从当年的国家重金投入到八方支援,从近2000人的保密大厂到满眼空荡无人的凋敝景象;从昔日充满理想、青春勃发的年轻人到如今满头银发、身缠疾病的垂暮老人,这所有的一切都让我们觉得必须做些什么。
对此,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工业遗产学部委员左琰说, “三线”建设是以“备战”为目的,围绕以四川为中心的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开展的一次史无前例的人力、物力大转移。青海的“三线”建设于1965年开始,到1973年结束,历时不到10年。但据资料显示,青海齿轮厂、青海山川机床铸造厂、西宁钢厂等三十余家企业的迁入以及随迁而来的上万名职工成为青海机械工业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填补了青海省内不少工业内类、行业和产品的空白。
再造——705厂再生设计工作营的探索与尝试
当专家学者来到厂区开始现场测绘与调研时,一场高原之雨给寂静已久的705厂增添了一丝凝重和落寞。
上世纪60年代所建的大食堂有着“三线”时期特有的形式语言;简单朴实、红砖砌筑和弧线山花面上醒目的五角星;三个高达7层的塔楼是当年生产重水的双温冷却塔。当我们沿着室外简易钢架爬至锅炉房顶楼的时候,705厂整个风貌尽收眼底。此刻,工业厂房不再是衰败的象征,它被远山和田野的乡村景色映衬着,在这片群山围绕的狭长丘陵地带里,厂房、塔楼、烟筒及农田和谐共存、相互包容的图景令人难忘。
2014年,在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青海专委会主任杨来申的引荐下,左琰参与策划举办青海大通工业遗产再生设计营,邀请了国内著名高校的近十位工业遗产保护专家及研究生,对705厂的保留与再生进行了扎实的现场调研、档案收集和概念设计。设计营开展工作期间,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学术论坛及当地政府部门的专题座谈。可以说,青海大通工业模式再生设计营从规模、专业性、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在青海历史上尚属首次,在我国也算得上首次,这种整合政府、学界和社会力量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模式本身也是一大亮点。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教授、博导朱晓明在期间开展了具有抢救性质的口述史研究。对此,朱晓明说,中国发展重心的转移让这个时期的遗存因经济的失落而淡出,相关的人群也不愿拾起那段曾经的辉煌年代,但那个时期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阶段。工厂可以被废弃或者拆除,但口述和回忆可以独立于物质遗存之外而存在,帮助我们从单纯的建筑角度的文化遗产观向更多元的集体记忆层面转变。在对705厂职工的访谈中发现,年长的访谈者均回应了爱国主义的国家诉求,这与保家爱国的传统文化精髓相匹配。在工业遗产的再利用过程中,他们应当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左琰十分认同这一观点,她说:“在产业衰败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将蕴含着丰富时代烙印和精神印记的工业厂房旧址进行保留和再利用无疑给这些企业职工及后代一种稳定人心和留住记忆的安慰作用,也成为增强国民民族精神和进行爱国教育的最有效方式。”
今生——“三线”企业的保护利用和再造
“三线”建设在今天走进建筑遗产保护的视野是必然的,它的历史与现实、情感与思辨交织,具备了突出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时代特征。
作为我国第一本历史建成物及其环境研究、保护与再生学科领域的大型综合性专业期刊, 《建筑遗产》也参与了705厂的保护与再生工作。《建筑遗产》编辑部运营编辑蒲仪军博士认为,对工业遗产价值科学、精准的释读和活化展示利用,是让工业遗产“活起来”的关键。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有利于备战,多山地区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 “三线”企业选址以“不占良田好土”为宗旨,随山势起伏而建,这种生态思想是今天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借鉴。
针对705厂的实际,杨来申认为,大通作为青海的重点工业县有着丰富的工业文化历史积淀。大通的新城规划建设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绝对优势,再结合其他交通、旅游、文化等资源优势,在原705工业遗址上打造一个以青海工业博物馆为文化核心的青海省工业文化博览园或创意产业园,以汽摩文化为主题的国内一流的汽摩运动基地、汽车自驾营地、房车营地以及以民族文化为背景的特色旅游接待营地,做到工厂保护和旅游开发相结合。同时,可以将专项博物馆与景观带建设和无形的虚拟空间路线相结合,为周边群众提供一个户外活动的场所。这样不仅可以全面展示青海制造业走过的过程,诠释制造业在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发挥其教育、研究和欣赏的功能,通过工业历史教育,助推创新性社会的创建。这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安置就业及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将翻开青海工业遗产保护和再生之旅的重要一页。
从废墟美学的角度对工业遗产“有意识的欣赏”,今天的废墟记录着昨日的辉煌,这是我们对科学与技术的崇拜,是对制造业历史的自我书写,是区域文化认同建立的需要,这是工业遗存“遗产化”过程的意义。
在我国,上海的杨树浦滨江近代工业遗产带和2010年世博会留下的各类技术成果,都有条件成为在地展示工业发展历史的“点状”专项博物馆。四川绵阳九院院部旧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地块则经四川民营企业铁骑力士集团收购,更新改造成为公司的绿色家禽养殖基地、集团员工培训中心以及军工旅游景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学术委员会会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工业遗产学部主任刘伯英认为,青海的工业遗产有很大不同,原子城(原221厂)及西海镇的废弃建筑再利用为“三线”建设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样板。因此,青海应尽快启动青海工业遗产的专项普查工作,并认定其价值,在此基础上进行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试点。发挥青海“三线”企业多的优势,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选择合适的工业资源,在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旅游的基础上,打造青海特色的“红色工业遗产”主题旅游线路。
结合当前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建设我们发现, “一带一路”的中心在西部, “三线”建设与“一带一路”地理分布极为相近乃至重合,除新疆海陆两翼、广西沿海外,云贵川、陕甘宁、山西、青海等“三线”内陆省份均与“一带一路”对接,这其中蕴含的机遇不言而喻。
(原标题:“三线”企业的前世今生)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