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机器人市场将达600亿美元
近日,中国信通院发布《人工智能时代的机器人3.0新生态》报告指出,到2020年,全球机器人技术及相关服务支出将从2016年的915亿美元增长到1880亿美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增长最快的机器人市场,2020年中国机器人市场支出将接近600亿美元。
从区域分布来看,亚太市场在全球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预计2020年支出将达1330亿美元,全球占比达71%;欧洲、中东和非洲(EMEA)为第二大区域,2016年的支出为147亿美元(约合1014.3亿元人民币);美洲是第三大市场,2016年支出总额为129亿美元(约合890亿元人民币)。
记者同时获悉,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将机器人列入大力推动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以来,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个省市出台了机器人相关政策,如广州确立到2020年培育形成1000亿元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东莞提出力争全市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产值达到700亿元。除此之外,截至目前,中国已经有40多个机器人园区,上规模的机器人企业超过800家,形成了东西南北四大产业集聚区。
二、石狮智能联盟拟组建联盟数控加工中心
记者获悉,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市智能制造产业创新转型升级,服务联盟企业单位,近日,石狮市智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号召联盟内企业,联合组建成立数控加工中心。
据了解,石狮市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要由我市智能技术创新企业、上下游关联企业,以及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单位、金融单位等共同组成。此次拟联合组建成立数控加工中心,是该联盟为推进联盟内企业创新成果的共享与产业化,践行抱团协同发展的一次创新尝试。目前,已有多家企业表示了参与意向。
三、山东大学独辟蹊径:用水替代激光扫描仪最新发现与创新
一般而言,3D物体形状重建,需要借助先进的激光扫描仪。最近,计算机图形领域的顶级会议SIGGRAPH 2017对外发表的一项研究却另辟蹊径:用水这一介质来获取物体表面,将3D物体表面建模的任务转化为体积问题。
传统3D扫描和形状建模常使用激光扫描仪和摄像头对物体表面进行扫描,其局限性在于光线照不到的地方无法取样,缝隙、微小凸起等结构取样不完整,还有透明等特殊的材料难以处理。为此,科学家们将物体浸入水中,测量物体的排水量,然后利用这种体积上的变化信息重建物体的表面形状。这种新的方法可以准确重建物体中的隐藏部分,克服常见的3D激光扫描方法的局限。实验中,研究人员制作了一套简便的“3D浸入装置”,通过多次将物体以不同角度浸入水中,研究人员就能得出物体多个横截面的信息,进而精确地计算出物体的几何形状,包括平时激光扫描仪很难捕捉到的部分。
这项名为“基于浸入转换3D形状重建”的高科技成果由山东大学的陈宝权教授率领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本•古里安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
四、首届中以创新创业大赛(初赛)在以色列成功举办
2017年7月31日,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与以色列创新署在以色列特拉维夫成功举办了首届中以创新创业大赛(初赛)。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主任陈家昌、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商务参赞吴彬、以色列创新署亚太区执行主任Avi Luvton出席相关活动并致辞,来自中以两国的80多位专家、企业家、技术转移从业人士、投资机构和创业团队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此次中以创新创业大赛是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在多年开展中以交流活动基础上,推动的以色列高新技术项目的征集与筛选活动,以期选出切实符合中国需求的项目,务实推动中以企业的创新合作。通过近半年的精心准备,结合国内大型国有企业、创新企业和投资机构的需求,从160个报名参赛的以色列企业中,选出40项技术参加本次初赛活动。大赛活动吸引了包括中国中车、宁波舜宇集团、华夏幸福、平安创投、涌铧投资、道富资本等20余家企业和投资机构报名参会评判、选拔与对接。在7月31日举行的初赛中,以色列生命科学领域和信息通讯领域的40位企业家向与会的中方评委和代表进行了精彩的现场展示和互动。
8月2日上午,中以双方代表齐聚在以色列特拉维夫股票交易所大厅。陈家昌主任代表主办单位向参与此次活动的以方机构、企业代表和中方评委表示感谢,对获得初赛优胜的以色列企业予以祝贺。以色列创新署亚太区执行主任Avi Luvton先生宣布了获得优胜的以色列企业名单,Polypid Ltd等10家生命科学领域创新企业和Edgy Bees等10家信息通讯领域创新企业获得了参加2017年11月在中国北京和常州举办的复赛活动的资格。
五、造出碳纤维增强的3D打印件——来自德国的混合制造技术
最近碳纤维3D打印又增加了一位新成员—德国工程公司Cikoni。据悉,该公司开发出了一种名为AdditiveCARBON的混合制造技术,可以将碳纤维添加到3D打印过程中,从而制造出碳纤维增强结构。
不过对于这种新技术,Cikoni公司目前透露的内容不多,只表示它会通过机器人支持的3D缠绕工艺来铺放碳纤维,在3D打印基础结构充当压缩负载的情况下直接沿负载路径实现连续的碳纤维增强。
Cikoni公司表示,这种新的混合技术能降低碳纤维3D打印件的制造成本并缩短制造时间。此外,它还能减少打印件的必要构建体积。总体而言,它十分适用于制造医用假肢、飞机部件这样“既需要尽量轻,又需要不同组件有明显区别”的物品。
令人兴奋的是,AdditiveCARBON可以轻易整合到现有的生产设备当中,因为它是模块化的,能够以多种方式安装。这就意味着制造商或许不需要花太大力气就能用上这种新技术。而据Cikoni公司介绍,他们的这种整体方法已经开始让许多客户重新思考他们对轻量化设计的看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