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型齿轮国家标准获批立项
近日,由国机集团所属中国二重牵头的“大型齿轮、齿圈锻件技术条件”国家标准项目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立项。该标准项目将对机械产品中大型齿轮、齿圈锻件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等作出规定,将促进我国大型齿轮、齿圈通用零部件材料标准系统化和质量提升。
实际上,目前在冶金、矿山、水泥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的行业标准《大型齿轮、齿圈锻件》就是中国二重起草的,此次就是要将此标准升级为国家标准。这也是为了适应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和“装备走出去”工程的发展需要,以及海工、风电等新兴行业对大型齿轮、齿圈锻件的需求。
目前,中国二重已牵头策划标准起草工作。此项标准的研制,将总结行业多年来在大型齿轮、齿圈研究、制造、检验和技术、质量方面的经验,提高大型齿轮、齿圈的技术和质量水平,支撑中国装备升级和走出去。
二、浙江缙云“机床小镇杯”技能大赛九月开赛
由浙江缙云县委组织部、县人力社保局、县总工会等部门联合主办的缙云县“2017年机床小镇杯职业技能大比武”报名工作已于15日全面启动,举办该技能大比武活动将进一步提高缙云县机械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据了解,缙云县今年将组织开展带锯床装配(团队项目)、缝纫机装配、3D打印技术、机械手操作(PLC控制)、数控车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焊工、机修钳工、小型家用电器制造工、健身器材制作工的比武项目。届时,来自全县各企事业的“技能高手”将云集现场,同台竞技,角逐各项目各工种的奖项。获奖选手不仅能领到较为丰厚奖金奖励外,还能获得相应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县技术能手”、“缙云百工”荣誉称号、“机床小镇”奖杯。同时,对符合条件的获奖选手在申报省市县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首席技师、“五养”大师、劳动模范评选时,优先予以推荐。
即日起至8月25日,凡缙云县范围内各类企事业单位职工和个体劳动者均可报名参赛。
三、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大赛在西安举行
8月15日,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西安)半决赛在西安航天基地举行。大赛由工信部、财政部、国防科工局等联合主办。比赛为期两天,来自全国263家企业和33个创新团队的326个优秀项目,将有120个项目在西安现场答辩、展示,最终入选者在成都进行决赛。
大赛自5月启动以来,已经有来自全国28个省区市的599家企业、72个创新团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7个领域的816个参赛项目参赛。7月21日在北京完成初赛,326个优秀项目晋级半决赛,其中包括技术创新类项目201个,产业化类项目125个。包括航空航天装备领域在内的63个项目将在西安航天基地进行现场比拼。目前,已有10个参赛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15.4亿元。
四、第十届智能机器人与应用国际会议在武汉召开
16日,第十届智能机器人与应用国际会议(ICIRA2017)在武汉东湖宾馆拉开帷幕。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华中科技大学联合主办,为期3天,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德国汉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近60位专家和240位机器人领域的权威学者和工程师,将围绕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与机器人加工、仿生机器人、水下机器人、人机交互等14个专业方向,开展48个分论坛。
大会由中国著名机械工程机器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熊有伦担任名誉主席,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汉担任大会主席。当日,中国工程机械学会机器人分会宣布成立,华科大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丁汉院士当选为主任委员。
五、日本核心机械订单连续两个月下降
7月10日,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数据显示,经季节性调整后,日本5月份核心机械订单额环比下降3.6%至8055亿日元(1美元约合112日元)。这是该指标继4月份环比下降3.1%后再次下滑,而市场预期的中间值是环比增长1.6%-1.7%。
根据5月份的数据,内阁府将对核心机械订单的基本评估从此前的“复苏放缓”下调至“出现停滞”,这是内阁府时隔8个月后首次调整对核心机械订单的基本评估。
5月份核心机械订单远不及预期,主要是受非制造业的拖累。数据显示,非制造业当月机械订单额为4473亿日元,环比下降5.1%,连续3个月出现下滑。其中,通信业、建筑业以及运输和邮电业降幅超过20%。
当月制造业机械订单额为3656亿日元,环比增长1.0%。其中,发电设备、船舶引擎及冷冻设备订单增长明显。另外,当月包括政府和公共机构需求以及外需等在内的机械订单总额达2.22万亿日元,环比减少3.1%。
六、美国海军3D打印迄今为止最大的潜艇艇体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近日对外宣布,已经与海军颠覆性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y)实验室合作开发出美军首个3D打印的潜艇艇体。该艇体长约9.14米,采用ORNL的大面积增材制造(BAAM)技术制造。
新的3D打印的潜艇艇体结构由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包含六个主要部件。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从概念到组装,整个过程耗时不到四周,这对于未来潜艇的制造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此类潜艇目前需要三到五个月的时间来制造,而通过采用BAAM技术,大幅缩短了制造时间,且能够充分发挥出“按需”制造的优势。
虽然目前这个3D打印的示范艇体不会接受下水测试,但海军已经准备好建造第二个3D打印船体,并进行下水测试。美国海军目前关于如何通过3D打印潜艇的还并未透露出太多信息,但其与ORNL均表示,将利用在该项目上获得的经验进一步开发类似的3D打印技术。过去也曾3D打印过潜艇,但所建造的尺寸还未达到本项目这样的规模。目前,这个9.14米3D打印的潜艇是美国海军最大的3D打印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