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外专家夏威夷研讨智能系统发展
近日,由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主办、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筹)承办的第七届“IEEE自动化、控制与智能系统中的网络技术”国际会议在美国夏威夷召开。
与会人员通过大会报告、分组讨论会等形式,展示交流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主题涵盖网络物理系统、网络控制与自动化、网络与机器人、物联网与传感器网络等。
专家表示,此次国际会议的举办为自动化、控制与机器人等智能系统领域的中外专家搭建了一个对话与分享的平台,为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互联网+”战略的实施,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加强军民融合 全军通用装备订购需求网上发布
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近日在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通用装备”栏目,进行了通用装备订购目录更新需求信息网上集中发布,共发布信息6类61条。据悉,网络发布通用装备订购目录更新需求信息在全军尚属首次,对引导社会优质资源进入装备建设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通用装备是指多个军兵种广泛使用,通用性、基础性强,或对兼容互通、技术体制统一要求高的装备。此次发布信息主要包括防暴装备、观测装备、通用工程装备、防化装备、通用车辆、后勤装备等装备名称类别、功能用途和需求指标,旨在积极吸收地方先进装备技术,及时更新全军通用装备订购目录,为组织开展竞争性订购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三、我国首个科技成果转化局在武汉成立
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日前成立,将探索创立在汉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新体制新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从而把科教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和竞争胜势,力争5年内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占比达到80%。
武汉现有院士60多名,89所高校,其中“985”高校2所、“211”高校7所,还有科研院所95家,科研实力和科技成果居全国前列。去年,在汉高校登记技术合同占全国高校总数15.5%,名列副省级城市首位。此次科技成果转化局的诞生旨在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为突破口,搭建科技转化服务平台,促进科技与资本、企业精准对接,形成产学研协同互动机制,构建良好的产业创新体系,力争5年内实现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全覆盖,打造100家省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同时,武汉市还创设了由李德仁、刘经南、邓子新、李培根等12位院士组成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院士专家顾问团”,将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智囊团”作用。
据介绍,新组建的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实行“虚拟机构、实体运作”,挂靠市科技局,不新增人员编制,工作人员从市科技局现有职能处室及局属事业单位中调整。这是全国首个专为科技成果转化设立的机构,也是继招才局、网上群众工作部后,武汉“虚拟机构、实体运作”的又一个全新部门。
四、长春举办制造业职工技能大赛
8月14日,由长春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共同举办的2017年制造业职工技能大赛决赛启幕,来自19个单位的69名选手展开激烈角逐。 本次大赛设置了数控车床工和数控铣床操作工两个工种比赛。从6月上旬开始,共有3238名职工报名参加预赛。大赛各工种前3名获得者,符合条件可晋升技师职业资格,第一名获得者将被授予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五、洛阳将建20个“河洛工匠”工作室
河南省洛阳市近日明确,今年将建设20个“河洛工匠”工作室——对于获批承建“河洛工匠”工作室的,市财政将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10万元资金支持,并作为申报省级、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候选对象。 与此同时,洛阳市还鼓励有技能的工匠们走出去,今年将选派100名紧缺型职业(工种)的优秀技工和院校教师赴国内外进行培训,对参加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的分别给予每人5000元或2万元补贴。
“大工匠是洛阳的‘珍宝’,加快‘河洛工匠’工作室建设势在必行。”洛阳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司志华说,这些活跃在基层一线的大工匠,近两年累计授课、培训3903场次,培训61723人次,申报专利605项,获得创新成果2540项,其中还包括荣获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制造团队挑战赛两个项目的金牌。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市,洛阳正在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依托一个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企业科技创新方面有所作为。
按照计划,到2020年,洛阳要在全市各行各业一线技术工人中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6万名,选树500名“河洛工匠”和50名“河洛大工匠”,建设100个“河洛工匠”工作室。
六、卓翼科技拟投资1.5亿研制工业机器人
8月16日,卓翼科技公告,公司拟投资15,0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深圳市卓博机器人有限公司。子公司成立后,将建立机器人研发实验室,研制高质量的工业机器人,积极布局机器人市场;同时,还计划将研制的机器人用于公司的生产活动,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