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纪念蒋新松院士逝世二十周年
为积极响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弘扬中科院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勇攀高峰的崇高品质,宣传中科院新一代科学家为实现"三个面向"、"四个率先"奋斗目标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中科院开展了"镜头中的最美科学家"视频征集展示活动。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报送的视频作品《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现已在“镜头中的最美科学家”官网上线。
蒋新松(1931-1997),江苏省江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战略科学家,原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 2017年,在蒋新松院士逝世二十周年之际,结合“镜头中的最美科学家”活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沈阳分院精心拍摄制作了《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纪录片着重介绍了蒋新松院士在我国自动化领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还有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希望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党员能够以蒋新松院士为榜样,刻苦学习、发奋图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祖国的科技事业砥砺前行。
二、大工匠年薪是总经理4倍,总理赞叹这家企业大有希望!
李克强总理5日考察山西临汾华翔集团公司。获知该企业近30位大工匠年薪超百万,最高一位年薪达300多万元,是总经理的4倍,总理赞叹道:你们如此重视工匠的作用,企业大有希望!他谆谆叮嘱大工匠们要以师带徒、言传身教,让工匠精神薪火相传,使中国制造不仅有价格竞争力,更有质量竞争力。
三、第十六届制博会成交额达6.8亿元
9月5日,第十六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在沈阳正式闭幕。据统计,5天来,到会专业人士及采购商超过10.5万人次,参观总人数达到16.9万人次,参展商现场交易及签订意向合同金额总计6.8亿元人民币。
来自国内外大量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聚集,成就了制博会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国际化。参展商在展会上收获友谊,结识合作伙伴的同时,更得到了真金白银的订单。9月1日中午,展会开幕不足两个小时,青岛盛通机械科技公司的工作人员已经把“展品已售”的大红纸贴到了一台全电伺服数控冲床上,买家是沈阳一家铝制品生产企业。等到展会结束,放眼展馆,“恭喜某某公司购得”的红纸随处可见。
一位南方的参展商告诉记者:“我们每年都来制博会,多的时候现场就能签下七八台机床销售合同。东北工业基础雄厚,加工能力强,制博会已经成为我们企业开拓东北市场的桥头堡。”
四、西安市航空基地将建亚洲最大的全自动立式旋压机
西安晚报讯,在西安市2017年第三批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上,西安航空基地10个项目正式开工,涉及航空制造、新材料研发、城市配套、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总投资达44.62亿元。
这些项目中,大型旋压装备及旋压加工基地项目是航空基地引进的又一重大军民融合项目。该项目将建设亚洲最大的全自动立式旋压机,以及数控加工中心、技术研究中心等设施。项目建成后,能够满足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化工等多个行业的制造需求。项目投产后,将与三角防务比翼齐飞,成为西安航空基地金属部件成型核心企业,标志西安航空基地“军民深度融合特色发展”的产业形势良好、步伐再度加速。
此外,航空树脂模具研发、激光熔覆设备制造、无人机结构件生产制造、航空碳纤维研制等项目建成后,将有效促进工业经济升级、激发产业活力、改善社会民生,对于增强区域发展后劲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意义重大。
五、德国钢铁巨头蒂森克虏伯正式开设3D打印中心
德国钢铁生产商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正式在德国Mulheim开设了一家新的3D打印中心,以增加自身在3D打印行业这个“正在扩大的市场”中的活动。
现在,随着3D打印中心的正式开设和运营,蒂森克虏伯据说将用其增材制造技术来生产金属件和塑料件。目前,中心配备有两个最先进的3D打印系统,一个塑料打印,一个金属打印。蒂森克虏伯CEO Heinrich Hiesinger介绍说,公司已经给这家新开的增材制造中心投资了一百多万欧元,并相信中心生产的零件将给公司带来稳定的回报。
Hiesinger声称,3D打印专业产品市场的年销售额可能高达200亿欧元(约合240亿美元)。蒂森克虏伯希望利用其增材制造技术服务于多个行业,如航空航天、汽车、能源等。据一个德国消息源透露,该公司计划将3D打印组件整合到其潜水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