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数控机床专业人才有两个主要来源:职业教育和大学。在德国,职业教育受到关注的程度甚至高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究其原因,职业教育不仅涉及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前景。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比例为20%左右,而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并以此走上工作岗位。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小学学制4年,毕业后有三类中学可供选择:
1.普通中学(6年,读完可以到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继续学习,只要补完13年的学习课程就可以上大学)。
2.实科中学(7年,还差2年,在各种学校补完2年后,可以继续上大学)。
3.文理中学(8年,以前9年,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大学,不需要高考)。大学生占1/3,其他2/3进入双元制教育体系,归德国工商会管理。
德国必须读满9年制义务教育,才能开始职业教育。德国分了360种职业。所有职业都实行职业准入制度,需要职业证书。根据职业不同,职业学校有2-4年培训。机电一体化专业通常为3年。
德国《职业教育法》给予职业教育体系规范的法律保障。它不仅确定了职业教育的目的,规范了职业教育的理念,还对培训场地、培训职业认可、培训条例、考试要求、证书发放、培训时间、培训合同、双方义务、对培训学校的要求、培训期间的补偿、职业能力、解除合同、试用期、对老师的要求与监管等,都做了明确的阐述。
学生和企业签订了职业学习合同,就取得了州属管理的职业学校上课资格,每周一天在学校学习,四天在企业学习和操作,有专门的培训教师负责授课,要按照国家需要制定该专业培训大纲。
另外,联邦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职业教育能够充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其一,将行业职业教育由传统机电制造业向高新技术制造业,如纳米技术、光电技术、生物技术和系统技术扩展。其二,保证在经济不景气时期企业仍能提供年轻人职业培训岗位。德国政府提出,如果一个企业不能承担全过程的岗位培训,它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组建培训联盟,联邦政府给予必要的资助,但组织要由地方政府负责。国家培训和专业人才培养公约规定,经济界有义务每年提供30000个培训岗位,帮助学生实习,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并逐步促使职业教育更加符合创新的要求。
二、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职业培训
企业没有义务进行培训,凡是愿意的企业,到工商会(工商会是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交给一个机构)进行登记,工商会对其资格进行审查,有资格的企业可以开展职业培训工作。培训过程是免费的,企业给培训学员发基本工资,上保险,但与中国的学徒工不同,德国培训学员以学习为主,不是廉价的劳动力。工商会在培训中间对学员培训情况考核,全部培训情况为考核,全部培训完成后有结业考试,通过后由工商会发放技工证书。
如今越来越多德国企业加入到了职业培训中来,其主要原因有二:
1.企业需要技术工人,自己培训的技术工人针对性更强,更能适应自己企业需要,而招聘其他企业培训的技术工人存在很多问题。
2.自己企业培训的技术工人,对企业有很强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很少有员工跳槽,也非常有利于技术传承。
德国企业把技术工人看做公司的宝贵财富。2009年经济危机期间,通快公司的销售额下滑40%,但是没有解雇1名工作人员,危机过后很快回到了工作岗位。而国内大多数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重要性重视不够,原有的企业办技校的体制被取消,而新的培养体制还没有形成和完善。新进入人员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而且人员流动性大,不利于技术传承累积和产品质量的稳定。
三、国际化职工培训
四、职业培训示例
在某著名公司,设立了专门的培训学校(Training School),开辟了专门的培训场地,配备了大量的培训用机床、设备和材料。培训学校设有Master ofTraining Workshop负责总体培训工作,下设机械导师(Instructor Mechanics)和电气导师(Instructor Electronices)。培训课程分为Industrial mechain、Machine cutting mechanic、Electrician和Design draftsmen等4个技术工种,以及Mechanical Engineering 的学位教育。一些工厂的员工中相当一部分属于技校学生,培训2-3年后,可以直接任职生产岗位。同时,公司的车间蓝领工人与办公室白领人员的工资相差不大,只是工作环境有一些差异。上述做法很好保证了德国企业技术人才的技术传承和持续创新。
五、职工全程培训
目前,德国队与技术人员和工作工人的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知识的更新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通过对新员工的职业培训,获得最新的技能;另一方面对企业现有员工进行后续培训,如在职业培训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机械工程师的学位教育,职业培训后的员工继续学位教育,或其他职业培训等。企业通过全程学习维持和更新机床工业工作工人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