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IT服务于制造业空间广阔
2016-12-23 悉恩悉机床网

【悉恩悉机床网 热点新闻】谈起传统制造业的转型,“红领集团的红领模式”是各大智能制造会议上被屡次提及的典型案例,日前在京召开的中国工业数字化论坛上也不例外。

  红领集团这家传统的服装制造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条件下,以150%的年利润增长率震惊服装业。正因为抓住了信息技术的尾巴,这家魔幻工厂打造出全面信息化的个性化生产线,其完善的板型、工艺、面料数据平台(拥有上万亿的人体板型数据)几乎囊括了全部的设计流行元素,为消费者提供了出色的定制化消费体验。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将给传统产业带来革命性变化。‘传统制造+互联网’将走向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最终走向智能制造。”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评价道。

  IT作为通用性技术,对其他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巡视员李颖表示,IT已经深入渗透至制造业的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并不断推动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向智能、精细和柔性转变。IT与制造业结合、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成为智能制造战略的关键。

  IT服务于制造业空间广阔

  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拥抱互联网的当下,整个IT行业的业务模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今天的IT产业正呈现出“硬件+软件+云”的新型业务模式,而在面向制造业的IT服务方面,我国也具备一定的基础,并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李颖给出一组系统集成企业的数据显示:2015年,以制造业为主营领域的信息技术服务的企业共有1502家,占数据库企业总数的21.8%,较2014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四级企业(一级要求最高)分别为82194935291家,在同级企业中占比分别为32.8%28.2%24.1%13.9%

  “可以说,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的理念已经逐渐被制造业企业接受和重视,并将其视为降低成本、开拓市场、促进消费、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李颖说,目前,很大一部分制造业企业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为IT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难得机遇,面向制造业的IT服务骨干企业呈现出营收和利润双增的良好局面。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还开始将各项业务信息系统进行集成,通过构建私有云平台或依托公有云平台整合各环节数据资源,推动制造生产全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控制,推动企业内部及企业间的产能资源共享。航天云网就通过整合设计、制造资源,搭建开放的“云制造”平台,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支持异地协同设计、虚拟装配、仿真分析等,已经服务超过10万家企业。

  “西门子曾用35亿美元收购年利润1亿多美元的美国UGS公司,不到10年便拿出一套基本成型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成为工业4.0的标杆;GE公司变卖家电等低端制造和利润丰厚的金融业务,投资10亿美元成立GE数字公司,开发出工业互联网平台PREDIE2015年成功收获50亿美元。”分享完一系列IT与制造业融合的成功案例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信息中心首席顾问宁振波直言:“离开了高档工业软件,‘中国制造2025’就只能是一个梦。”

  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然而,虽然面向制造业的IT服务前景广阔,但问题和挑战依然很多。

  从供给侧来看,李颖分析称,随着后付款、“免费+增值服务”等模式的出现,IT服务企业面临收入减少和转型升级需加大投入的双重困境。而制造业企业出于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考虑,也通常不会将工艺流程中关键环节和参数交给IT服务公司,导致高效的信息系统解决方案难以形成。

  不仅如此,目前,行业解决方案中采用的工业软件以国外产品居多,大多需要进行二次定制开发,系统之间缺乏统一的数据格式、接口标准,从而导致各个系统难以形成合力。李颖还指出,目前我国IT服务制造业的产业链尚不完善,能够面向制造业提供信息技术咨询、设计的企业不多,缺少类似IBM、埃森哲等综合性制造业咨询设计公司。

  与此同时,李颖还表示,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制造业企业普遍收入减少、利润下滑,在投资过程中通常采取复制现有模式以求平稳过渡,从而造成加大IT服务投入的力度不足。另外,制造业企业在完成信息化建设后,受制于制造业工人信息化技能水平限制等原因,对后期使用效果的改进反馈不足,无法形成持续改进提升的局面。

  要找准突破口

  在屈贤明看来,企业要想推行智能制造,首要前提就是目标产品先进、市场前景利好。“技术先进,最好是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市场前景好、产能不足,不会产生新的产能过剩。但如果产品落后、市场前景不好,搞智能制造等于是找死。”屈贤明直言。

  另外,推行精益生产、优化生产工艺也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日本三菱电机就曾经强调,推行“e工厂”要做好基础工作,包括产品优质、精益生产、做好现场自动化技术改善。“如果做不好这几项基础工作,搞智能化只能是放大底层存在的缺陷。”屈贤明说。

那么,智能制造要从何处下手,从何处突破?在屈贤明看来,“点—生产线—车间—工厂”是合理的实施路径。要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不盲目追求高水平、高自动化、高智能化。可以用智能技术解决自动化、数字化阶段存在的问题,如质量问题等。

来源:中国技术市场报

2016/12/23

悉恩悉机床网总机:0371-56767678
邮箱:
info@cncjichuang.com
1011061863@qq.com
备案号:豫ICP备16022988号-1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工商局电子营业执照
暴恐音视频举报
银联特约商户
网络社会征信网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获取更多服务,请扫描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