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明,1962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曾获航空报国金奖一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悉恩悉机床网】今年5月,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此前,我国自主研制的Y20大型运输机也于2013年1月首飞成功。王华明团队自主研发的3D打印技术能在国产大型运输机、大型客机的研制及生产中得到工程应用,令他十分自豪。
过去制造大型金属构件,一般要用铸造锻造,流程多、周期长,设备昂贵,原料浪费严重。而3D打印技术则能巧妙解决这些问题:把三维模型剖成多层的二维“薄片”后,不论结构多复杂,只需逐层打印二维“薄片”并逐层堆积累加即可。如此一来,不用模具、不用锻造、节省材料,周期也短得多。
这样先进的技术,对讲求材料少、自重轻、性能高的现代飞机等装备尤为重要。一旦实现装机应用,会大大提升性能、降低成本。2005年,历经10余年研发后,我们团队终于造出了歼击机上的小型次承力构件,我国由此成为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3D打印装机应用的国家。2008年,我们把舰载机上的大型主承力构件给打印出来,全世界第一例!
创新,最关键的就是锲而不舍。凭借这股劲,这几年王华明团队不断提升工艺,打印出的构件越来越大、品质越来越好。他们用3D打印出的最大钛合金构件尺寸超过16平方米,而用世界上最大的锻造机生产的钛合金锻件,最大尺寸也才4.5平方米。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3D打印的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利用王华明团队开发出的技术批量生产的主承力构件已经在很多新型歼击机、运载火箭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