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智能制造专项项目首次通过工信部验收
记者12月16日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获悉,由该所主持承担的智能制造专项项目“面向传感器制造领域数字化车间关键应用标准研究”通过工信部验收。该项目是我省首个通过验收的工信部智能制造专项项目,相关成果将更好地服务于辽宁乃至全国的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在该项目的支持下,沈阳自动化所开展了标准的研究、编制了面向芯片式传感器数字化车间的“通用技术要求”和“安全要求与评估方法”两项标准草案,并搭建了试验验证平台,通过举证、平台和现场3种验证方式,验证了标准的全部内容,并将标准成果成功应用于行业代表企业。
两项标准草案可对传感器行业及其他信息技术产品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车间规划、建设、改造及运行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试验验证平台可作为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为行业企业提供数字化车间管理技术及系统的研究、测试、试验验证及运行评估等服务,进而为标准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二、马鞍山:培育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小巨人”
今年以来,作为高端数控机床产业集聚发展马鞍山基地的载体,博望区高端数控机床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呈现集聚度稳步提升、产业配套不断完善、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的良好态势,成为马鞍山市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为推进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基地建设,博望区通过土地供给、项目申报、资金扶持等措施,开展了“小巨人”培育工作,促进一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政策支撑鼓励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据博望高新区科技发展部负责人介绍,目前战新基地已拥有15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完成了65个主导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03.02亿元,同比增长20.35%。
为打造“博望设计”、“博望智造”品牌,战新基地还积极加快产学研合作,坚持东向发展战略,高端承接科技创新转移,与南京工程学院合作共建马鞍山数控装备研究院,全方位开展产学研及科技成果转化、高端技能人才培训、大学生实训等合作,现已签订9项产学研合作协议,2个项目实现了产业化。
三、中国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
中国电子学会组织专家日前编制完成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7年)》显示:当前中国机器人产业需求旺盛,市场高速增长,基本形成较完整产业链。总体看,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加快向中高端、多领域发展,产业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这份报告为工信部2016至2018年财政专项阶段性研究成果。报告预计,2017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232亿美元,2012至2017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7%。其中工业机器人147亿美元,服务机器人29亿美元,特种机器人56亿美元。今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62.8亿美元,2012至2017年平均增长率达28%。据中国电子学会研究咨询中心负责人介绍,全球工业机器人巨头高度重视中国市场,纷纷在中国建立产业基地,全方位抢占市场高点。作为促进信息技术智能化发展重要驱动力的智能人机交互,也正从传统的人适应机器转变为机器试图理解人的交互意图,包括语音交互、眼动交互、手势交互、脑机交互等。
专家预测,从技术实现进程看,未来2至3年主要是语音识别;未来3至5年主要是情感检测与识别、人脸识别、语音翻译、眼动控制、虚拟现实等;未来5至10年主要是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手势控制设备、对话用户界面等。
四、重庆成立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2月16日,由重庆市科委、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牵头发起,重庆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挂牌成立。成立大会上,重庆市科委对重庆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行了授牌,川崎(重庆)机器人、中投集团等机器人企业与联盟签订多项合作协议。
“此次挂牌成立的战略联盟,是对之前联盟的补充再造。”重庆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负责人表示,战略联盟集聚了全球范围内376家机器人产业企业,特邀151名国内外机器人产业领域知名专家作为智力支持,将深入研究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核心技术,形成并发布相关技术成果,推动重庆市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
重庆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提高重庆机器人产业核心竞争力。据称,明年,该战略联盟将分3个阶段进行项目技术攻关,配合重庆本土机器人相关单位共同开展技术咨询服务、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全市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五、国控山西增材制造研究院:牵手20余家单位推动3D打印产业发展
12月16日,国控集团山西增材制造研究院在太原与20余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3D打印研发平台建设、3D打印+互联网、基于三维大数据平台的建立与应用、小中高院校3D打印普及教育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山西增材制造研究院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3D打印之父”卢秉恒院士团队的重要成员单位之一,自2016年12月18日挂牌运行以来,同院士团队共同完成了申报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省科技厅重大专项的任务。同时开展了对特种工程塑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等材料体系的研发工作,并就对最前沿产品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参与了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国家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的增材制造技术标准的讨论,进行了3D打印零件精度的前期检验和测试;承办了由教育部职教所举办的“全国应用型人才3D打印师资培训第二期”;参与了中国工程院智能工厂流程工业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