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实现显著提高
据《工人日报》报道,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车工和数控车工双料高级技师洪家光,在回顾讲述自己的获奖成果经历时透露,我国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有了显著提高。
洪家光在讲述中表示,自己在钻研一项关于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的整个过程中一直得到黎明公司工会,辽宁省总工会和全国总工会的鼎力支持。黎明公司工会一边找来专家对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同时还对其科研项目提供资金和场地。辽宁省总工会专门派一名干部跟踪服务,并聘请省内知名专家为项目的全程指导老师。全国总工会除了帮助其进行国家科技进步奖申报,还专门邀请专家对项目进行指导并帮助对申报材料进行修改完善。
在各级工会组织的支持下,洪家光完成了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的项目成果。其获奖成果成为航空发动机叶片加工领域的核心技术,使叶片滚轮精密磨削精度提高至0.005毫米,合格率由78%提高至92.1%,为国家新型战机、大飞机上天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二、格力智能装备入驻洛阳高新区
日前,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与洛阳高新区就格力智能装备产业化项目签署合作协议,格力智能装备将入驻洛阳高新区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园。
据介绍,此次签约的格力智能装备产业化项目是中国洛阳自主创新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基地的前期项目,由格力智能装备投资建设。格力智能装备将在洛阳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园内布局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产业化系列项目,进行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工业自动化的研发和生产等业务,参与洛阳及周边地区技术改造和智能装备产业升级项目,普及推广自主品牌的智能装备制造技术及装备。
本次签约仪式另一项重点内容是格力智能装备与洛阳市本地两家企业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并签署合作协议。2017年9月,中国洛阳自主创新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签约,项目总投资约150亿元。格力电器将利用其在智能装备产业的品牌影响力,依托产业优势,吸引产业链相关企业在洛阳高新区共同建设中国洛阳自主创新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格力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段尧表示,格力智能装备入驻洛阳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园是格力中部地区自主创新智能制造项目的良好开端,洛阳将成为格力在全国范围内的第5大产业园区。
三、伯朗特签订大笔工业机器人销售合同
伯朗特1月19日发布公告,该公司与上海珂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买卖合同书》,合同约定伯朗特向后者销售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共计 600 台,所有产品预计于2018年12月20 日前分批完成发货,合同总价款2040万元。
去年12月以来,伯朗特共披露了6个重大合同公告,累计合同金额18232万元。伯朗特称,其2017年度机械手产量达 17199台、机器人产量达333 台,同比分别增长106.72%、220.19%;机械手出货达17212 台、机器人出货达358 台,同比分别增长103.91%、98.89%。伯朗特业绩预告显示,201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5亿元,同比增长70.71%-75.52%;实现净利润4900-5100万元,同比增长64.38%-71.09%。
伯朗特解释,本年度公司业绩预增主要原因如下:公司产品质量稳定、性价比高,品牌的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同时,应用商授信及返点制度优势吸引了更多的应用商销售公司的产品;公司2016 年9 月收购了深圳市华成工业控制有限公司51%的股权,2017 年11月收购了深圳市华成工业控制有限公司24%的股权。
四、10多项机器人控制技术落地广州
1月19日,十多项有关机器人控制的专利技术项目与广东企业的对接会,在广州纳金科技产业园举办。这场名为“军民融合技术先进制造业(机器人与高端装备)对接会”邀请了上海航天第805研究所、西安康本材料有限公司、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等机构及项目团队作军转民技术项目及专利推介,同时专家还分享“民参军”技术的成功经验,吸引了广州市与军工科技领域相关的中小企业代表、投资机构等约200多人参加。
据悉,在对接会上,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推广研究中心、首都航天机械公司、上海航天第805研究所及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等分别进行了军转民技术项目,月面巡视器移动转向轮及机械臂电机控制方法、一种用于膜盒外圈焊缝的自动焊接定位组置、基于符号执行和人机交互的C语言向量化编译方法、复合材料连接结构、宇航、航空、地面等领域用电池系列产品,高强度钢材料的深长孔加工方法等共计10多个项目的推介及路演,并与数家意向企业进行了现场深入对接,双方就项目合作、技术引进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交流与探讨。
广州市工信委叶嵩巡视员表示,此次军民融合技术对接会,旨在搭建一个企业对接交流平台,加强军方和企业之间的对接交流,推动军工或民用先进技术的成果转化,并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将优秀的军工技术项目引进落地广州,更进一步地推动广州的技术研发和创新。
五、航天科工集团:构建云制造生态系统,打造新业态
最近,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魏毅寅表示,航天科工正在构建云制造生态系统,未来将围绕打造“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新业态,实现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效汇集,大幅降低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成本,提升创新效率。
航天科工旗下的成都航天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依托印制板制造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积极构建数字化生产车间,目前已完成设备数字化和网络化改造共89台套,预计今年全面完工。改造后,设备将全部处于联网状态。航天科工内部工作人员可以在线监控设备运行情况,取代原本的人工巡检模式;接入集团的航天云网(INDICS)平台能让更多的外部客户对我们的生产规模和运营能力一目了然,便于建立合作交流。
航天科工集团先后培育了航天云网公司、激光研究院、火箭公司等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平台,推出一系列市场前景广、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新项目;以混合所有制方式吸纳国际一流创新团队,成功研制国内首台高功率、高质量单光纤激光器,激光泵浦芯片、特种光纤等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并形成产业化;开展国产化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软硬件系统集成优化和规模化应用攻关,为摆脱对国外网络产品的依赖、维护我国信息网络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航天科工集团创建的“专有云”平台已整合17大类、2900余项专业能力;线上众创空间培育了940多个内部“双创”项目,已有100多个项目进入孵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