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机床数控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发四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通知
近日,全国机床数控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专门下发通知,就与机床数控系统相关的四项国家标准向该技术委员会的委员和专家征求意见。
通知表示,“机床数控系统 故障诊断与维修规范”、“机床数控系统 使用与维护规范”、“机床数控系统 人机界面”、“机床工业机器人数控系统 编程语言”等四项国家标准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为充分征求意见,提高标准质量,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委员与专家根据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要求,从行业实际需求出发,提出反馈意见和建议,并填列意见反馈表。意见反馈表电子版要于2018年3月18日前上交秘书处。
二、中国低能大束流离子注入装备实现跨越式发展
1月30日,中国电科“45-22nm低能大束流离子注入机研发与产业化”项目高分通过验收,标志着完全由我国自主整体设计、关键技术创新的低能大束流离子注入装备实现了从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与产业化阶段的跨越式发展。
“45-22nm低能大束流离子注入机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是电科装备牵头的“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一。在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重点攻克了离子光学设计、整机光路系统等数项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在离子注入机领域内的技术封锁,并建立了集设计、研发、制造、调试、服务为一体的研制体系,实现了核心零部件国产化与整机制造工程化,工艺满足合同要求,并根据市场需求拓展延伸到28nm节点。通过联合各方优势资源,提升了关键技术,成功制备了满足45-22nm注入工艺的低能大束流离子注入机并实现销售。
项目验收会上,来自装备、工艺、集成电路制造、财务等领域的30余专业人士组成的验收专家组,对项目进行了正式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45-22nm低能大束流离子注入机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各项指标达到任务合同书规定的考核要求,完成了任务合同书规定的研发内容。
三、2017年中国进口工业机器人超过84000套,出口超过28000台
根据OFweek行业研究中心跟踪的最新数据,2017年全年我国进口工业机器人超过84000套,创历史新高,较2016年增加将近32000套,较2014年次高增加将近20000套。我国工业机器人进口数量的大幅增加,侧面反应了中国市场对于工业机器人的需求爆发。
出口方面,2017年全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超过28000台,与2016年大体相当,萎缩约3%。虽然,2017年工业机器人出口数据表现不如进口数据,但仍有可圈可点之处。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工业机器人在进口和出口单价走势方面有较高的拟合度,而在2016、2017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出口上量的两年内,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单价明显低于进口单价。其中2016年进出口单价分别为16300美元/套、5100千美元/套,2017年进出口单价分别为15300美元/套、7600千美元/套。
此外,《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目标瞄准未来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与质量的提升。产量提升的过程,内销无疑是解决产能去向的重要方式,而出口外销也不失为承接国内产能暴增的重要去向;同时,国内机器人质量的提升,也已经提高了国际客户对我国工业机器人的认可度。随着海外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打开,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将把目光瞄准海外。
四、哈工大机器人(山东)智能装备研究院揭牌
近日,哈工大机器人(山东)智能装备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山东大厦举行。济南市市长王忠林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名誉董事长韩杰才出席揭牌仪式,并为哈工大机器人(山东)智能装备研究院揭牌。
2017年8月,章丘区与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共同确定打造哈工大机器人(山东)科技创新中心,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占地400亩。该项目将依托韩杰才院士及其团队,打造机器人技术研发、产业应用、人才培养等一体化产业体系。哈工大机器人(山东)智能装备研究院是双方首先组建、优先打造的基础项目,拟建设“智慧工厂研究所”“智慧农业研究所”“医药工程研究所”“IC装备研究所”4个研究所,由国内外院士、行业领军人物担任首席科学家,集聚一批行业内顶尖研发人员,并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开发国内急需技术和国际领先技术。此外,拟建设国际机器人人才中心,目标是培养一批机器人行业领军人才,培养优秀博士、博士后,在国际机器人开放实验室从事国际领先的课题研究;同哈工大和国内顶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为企业定制培养科研人才。
五、“上海制造”发力智能化转型
据从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获悉,上海市经信委与民生银行上海分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500亿元的专项额度,支持“上海制造”智能化转型。
根据协议,民生银行上海分行将提供不低于500亿元的专项额度,支持智能制造产业融资,并针对大、中、小型智能制造企业的痛点、堵点、难点,配置合适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上海市经信委向民生银行上海分行推荐智能制造企业及相关重点项目,搭建产融合作的平台;双方携手共同推动“上海制造”智能化转型。
据介绍,目前上海智能制造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在汽车、钢铁、航空航天、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遴选了一批示范性智能车间/工厂。二是抓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提升,支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发展壮大。三是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启动建设。四是探索建立智能制造效益分享、生产能力共享、融资租赁等应用机制。同时,上海还成立了由12家单位发起的智能制造产业协会,为相关企业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推动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