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格自动化参与ECOGRAB项目——飞秒激光光刻工艺
为了适应工业4.0的要求,使用更清洁、更高效的光刻工艺,欧洲多个部门的研究机构联合启动了ECOGRAB项目,该项目主要研究如何记录飞秒激光编码器的衍射/偏振光栅信息,发格自动化参与了该项目的研发。“该项目的研究目标为寻求新的持续灵活的生产工艺,取代当前需使用化学品光刻方法”,CEIT-IK4技术中心的电子工程专家Dr.Yago Olaizola说。
ECOGRAB项目主要集中开展了5方面的研究。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UCM)将负责编码器结构和性能的设计;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UPC)和光学机械系统制造商SnellOptics联合开展飞秒激光光学原型设计; CEIT-IK4技术中心的激光部门负责飞秒激光光刻工艺设计,并与发格自动化公司一起完成机械设计和系统集成,发格自动化还将负责新原型机的验证工作。
二、国内最大挂舵臂铸造成功
科技日报讯 超大异型铸件挂舵臂12日在鞍钢铸钢公司完成浇注和热处理,它的成功生产标志着我国铸造技术水平实现新的提升,使铸造船用铸钢件成为该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悉,该铸件铸造完成后经打磨加工将于近日发往客户。
挂舵臂是一种支承半悬挂船舵的臂状构件,是远洋货轮吊挂舵结构的关键件,对钢水质量有着严格要求,其造型复杂、所有剖面均为曲面、铸造难度很大。作为开拓外部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一战”,鞍钢铸钢公司高度重视此次挂舵臂的生产铸造,积极利用技术设备优势,以核心铸件为主攻方向,从客户手中争取到了铸造4件长12米、宽4米、高2米、毛重240吨的国内最大挂舵臂的合同订单。生产过程实现了一次浇注成功,质量性能完全满足客户要求。
三、我国成功研制高性能铜箔生产设备
经济日报讯 记者张毅从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获悉: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源动力公司最新研制的高性能铜箔生产成套设备,中标“年产4万吨动力锂电池负极专用超薄铜箔生产线设备”项目,合同金额1.35亿元。该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改变国内高性能锂电箔生产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填补了国内空白。
据了解,当前市场上用于电子行业的箔,厚度从12微米到400微米不等,其中用于动力锂电池的箔,市场上主流产品大多是8至10微米,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源动力公司研发的设备生产出的锂电箔厚度可以达到6微米。据悉,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源动力公司依托航天流体控制、传热、特种密封、特种焊接等优势技术,成功突破了铜箔生产设备“高精”“超薄”生产性能等国际难题,铜箔一体机技术水平已走在国产设备的前沿,也成为国内首家铜箔一体机出口海外的生产供应商。
四、山东平度深海钻井机器人项目获中央财政支持
日前,由山东平度市申报的“深海钻井自动化作业机器人产业化”项目,经相关要件审查和专家评审,被确定为青岛市2016年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重点项目。按照规定,项目在3年的实施期限内将获1000万元的中央财政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补助资金支持,目前首批300万元的补助资金已经拨付到位。据介绍,“深海钻井自动化作业机器人产业化”项目由该公司会同青岛深蓝水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青岛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单位分3个阶段共同实施,预计2018年底正式投入生产,届时将形成年产50套的产能规模、实现销售收入10000万元、利税1000万元。
“深海钻井自动化作业机器人产业化”作为海洋高端装备产业的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是国家“十三五”发展海洋经济重点支持领域,主要应用于海上钻井平台上自动化无人一体化作业,是海洋石油勘探钻井产业链的关键装备。该项目补全了我国海上钻井装备产业链,实现了与各类钻井平台的 “无缝对接”,让安全、高效、连续钻井作业能为可能,将全面提升我国深海石油开采装备产业的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
五、中国对世界高端制造业仍然具有最大的吸引力
美国《纽约时报》日前刊文说,美国格罗方德半导体公司10日宣布在中国启动近百亿美元投资项目,凸显中国对全球高端制造业的吸引力。尽管在特朗普政府压力之下,英特尔、富士康等高科技公司近期宣布要在美国建厂,但格罗方德的投资计划表明,高端制造业重心仍在转向太平洋另一侧。
这座新的先进半导体工厂位于中国成都,是大型跨国企业在中国政府支持下对中国进行的一系列投资中的最新一例。这类工厂明显变得更加先进,它们生产更现代化的微芯片、存储芯片或平板显示器等。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硅谷的格罗方德半导体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企业和第二大晶圆代工厂。此次布局成都的12英寸晶圆制造基地项目是格罗方德在全球投资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生产基地。
六、智能转型助力海信质效双升
在海信智能工厂里,“模组整机一体化生产模式”的探索实践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制造生产线。在智能工厂建设方面,海信已经建立以主计划为中心的IOT(物联网),通过MPS、PLM等信息系统集成,搭建了完整的SCM信息系统,实现全供应链的网络化协同。在信息化基础上,通过车间的通信网络和设备的以太网连接,实现以两化融合为核心的智能工厂集中控制和驱动、信息实时交互,实现工厂智能化。
海信制定了制造能力提升和评价的系统管理思路,以精品战略、供应链管理体系为核心,推进质量水平和制造系统效率持续提升,建立系统规则,结合组织调整和流程优化,推进信息化再造、工艺优化、自动化及智能化升级,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支持下,开始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的智能制造升级转型。借助于自动化设备,与MES系统对接,将信息化与自动化深度融合,由自动化设备自动采集生产工序中的物料信息代替人工数据采集,以BOM为基准调整条码规范,系统自动防错,提高采集数据准确性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人员效率。
七、10名职工获评首届“珠城工匠”
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努力打造一支与蚌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战略要求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蚌埠市劳动竞赛委员会、市总工会在全市开展了“珠城工匠”评选活动。活动面向全市各行各业在职职工,重点聚焦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掘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追求极致精神和创造力的“珠城工匠”。 日前,首届“珠城工匠”评选结果正式出炉。经基层申报、公众投票、专家评审、综合会审等环节,王勇、李大松、朱文涛等10名一线职工成功获评首届“珠城工匠”。据悉,10名“珠城工匠”还将获得蚌埠市“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