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恩悉机床网】数字机床被称为工业母机,数控产业除数控机床外,还包括数控系统、伺服驱动器、电机、传感器、执行部件、机床本体和机床制造工艺、机床加工工艺等内容,涵盖了机械、电子、控制、自动化、软件、材料、工艺等学科。数控产业的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
数控产业的世界格局
当前全球的数控产业仍然以美国、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为技术领先者。
美国在电子信息方面占据垄断地位,全球的芯片和实时控制软件几乎都来自于美国。同时,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得益于军事工业,尤其是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拉动。
德国的制造业由大量掌握技术诀窍的中小企业支撑,由西门子等大型企业牵引,机械、电子、材料、工艺等各方面技术都发展非常均衡。
日本的制造业是在模仿创新的基础上,由战争驱动的典型。尤其是其二战后,在美国的帮助下,技术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如果说德国是精密和品质的代名词,那么瑞士的代名词就是极致。在数控产业,同种类、同规格的系列产品中,瑞士产品的价格基本是德国产品价格的2~3倍左右。
其它接近第一阵营的还有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典和部分前独联体国家等。
中国是全球机床产量最大的、采购额最高的国家,但销售额却远不是前列。在高档机床领域,中国主要是从上述国家进口机床,尤其是美日德,中国有95%以上的高档机床来自于进口。其余5%为自主生产,但其数控系统等关键部件仍然有95%来自于进口。
数控产业是如何影响制造业企业发展的?
不论何种制造业企业,其生产工具或生产资料,都直接或间接的需要数控机床作为母机参与生产过程。例如汽车工业,汽车的产能受制于零部件的产能和装配效率,而零部件则几乎全部是由数控机床加工生产的,国内汽车整车厂和零部件厂,凡是精密加工环节,几乎都来自于进口机床,所以数控机床的产出效率和质量,决定了汽车的产能和质量。
由于我国不具备成熟的高档数控机床研制能力,因此,制造业企业在制定生产制造工艺的时候,只能选择进口机床或者装配了进口数控系统的国产机床来加工工件。因此,用户制定的制造工艺直接受制于数控系统的功能开放程度。简言之,我们的想法再好,还需要进口产品的支持想法才能变成现实。
在企业技术产品迭代的过程中,数控系统软件功能和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其实现,制造业企业为了保障自身的制造能力和制造优势,往往不得不对现有的数控机床进行改造升级或者新购置。
制造业企业的基础技术工人队伍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受制于数控产业。数控系统的品牌体系和功能体系直接决定了基础技术工人队伍的知识体系和操作技能,例如使用德国海德汉系统的技工,同样方法就不习惯操作日本发那科系统。为了降低管理成本,积累技工经验和进行知识系统集成管理,企业所有数控产品可能全部采用同一个品牌的数控系统,技术工人只能掌握和使用同一品牌系统的功能。我们很多的现场技术工人,如果给他换一个品牌的数控系统,他就真的不会干活了。
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制造安全受制于数控产业。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制造安全,尤其是信息和数据安全,一切都是由数控机床决定的,所有的加工过程、加工数据、产量信息等等,一切都没有秘密可言,完全被数控系统所掌握。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器即为数控机床,尤其是高档数控机床。没有制造高档机床的能力,在所有后发制造的环节上,我们都会受制于人。
数控产业的发展为什么那么难?
既然存在这么多的问题,存在如此之多的威胁,既然数控产业具有如此之高的战略地位,那么它的发展难点到底在哪里呢?
产业基础性太强,牵扯的应用领域太宽。服务用户工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制约国产数控产业提高产品成熟度和适应性,实现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外在因素之一。
数控产业是技术、人力、资本综合密集型产业,不是简单的有钱、有人、有技术就能发展的。三一重工曾经投入巨资成立三一精机发展数控产业,那一年也恰好是三一重工CEO荣登中国富豪榜首位的那年。发展至今,不但没有进展,而且几近解散,前后至少三五百亿人民币打了水漂。说到底,是数控产业冗长的人才链、技术链和产业链,以极强的产业关联度,建立起了极高的产业门槛,而国内企业大部分还没与跨入这个门槛。
数控产业所需的人才极度匮乏,也是我国高端数控装备制造业现状的病症之一。
工业是国之根本。德国和法国支撑起了欧盟,靠的是工业;美国打遍世界,靠的是军事工业;日本受到经济重创的时候仍持续投资于工业制造业,为此甚至不惜大幅贬值日元。这些数控产业领先的国家都有着百余年的工业化发展历史,而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历程不过二三十年,工业化之路还依旧漫长。
近年来国家在发展数控产业的问题上,开始渐入佳境。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有了一系列的政策及财政的支持,并受到高度关注。各地方也在国家的号召下开始了一条艰苦的探索之路,虽然短时间内可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劣势,但我们应该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劣势会逐渐得以改善,终将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
2017/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