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恩悉机床网】近几年来,中国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很多地方都在搞“机器换人”。大量“机器换人”是否会影响就业?如何提高国产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协调人和机器人的关系?
近几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国产机器人研制取得长足进展,部分产品已经得到市场认可。但是,国产工业机器人所需的精密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以及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这也成为制约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在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下,国产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到2020年,我国机器人用关键零部件的性能、精度、可靠性将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在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中实现批量应用,市场占有率有望达到50%以上。
别的国家机器人已经实现增产和试用几十年了,已经做得即好又便宜,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比较成功的一种做法是从低端做起,取得用户的信任,占领了市场,然后再向高端去做。我国机器人产业在目前的发展中出现不好的苗头,高端产业低端化现象突出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未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机器人将拥有更加可靠的大脑和感觉器官,人机交换方式将产生革命性变化,新材料、新型驱动方式的出现将使机器人的形态更加灵活多变,既提高了人机交互的安全性,又增强了机器人的环境适应能力,从而满足了从太空到深海不同环境下的各类任务需求。
当然,现在的机器人还做不到这些。即使如此,仍然有人担心机器人会带来失业问题。一方面目前机器人更多从事的是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恶劣、劳动乏味枯燥等没人愿意做的工作,比如重物搬运、焊接、 喷漆、火山探险等,在这些岗位并不存在机器人与人类的竞争;另一方面,随着机器人的普及应用,虽然普通劳动者的需求将会会减少,但各类研发人员,系统设计集成以及高级工人的需求将会大幅提高,进而创造出更多的高级工作岗位,所以不能片面看待机器人的影响。
现在推行机器人换人的地区,普遍遇到了招工难、用工贵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存在替代工人,但是,有的岗位机器人将会代替一部分劳动力,代替的这部分劳动力可以从事服务行业,如采用了机器人以及相应配套等服务工作。
2017/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