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启“中国制造2025”长春模式
作为我国重要老工业基地的长春,制造业一直是立市之本。2016年,由工信部牵头启动“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申报工作。2016年11月30日,在制造业领域具有典型区域经济特征和发展优势的长春,正式获批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目前全国只有长春、宁波、泉州、沈阳、武汉5个城市和苏南、珠江西岸、长株潭3个城市群获批试点。
为深入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长春市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长春实施纲要》,明确了2015年至2025年长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等。同时还出台了《长春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从今年起至2019年,长春市将实施五大工程,打造六大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四大体系”,推进“五个方面”试点示范,推动“长春制造”向“长春智造”“长春创造”转变。
二、智能化协同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开始筹建
近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文批复同意由北京数码大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承建单位,筹建“智能化协同制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该国家工程实验室由数码大方作为承担单位,联合北京和利时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好利阀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筹建。
实验室主要针对我国制造业智能化程度不高、系统集成能力不足等问题,围绕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建设智能化协同制造技术及应用研究平台,支撑开展工业软件、工业云平台、感知伺服系统、系统间互联互通等技术的研发和工程化。通过建立交互式信息物理系统试验验证平台,形成国内一流的科研环境,培养和汇聚智能化协同制造技术研发高端技术人才,主动承担国家和行业重大科研项目,在“互联网+”协同制造研究方向上取得一批关键技术成果并成功转化,构建智能化协同制造技术与应用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和标准体系,形成可持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为推动智能化协同制造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舍弗勒新型离合器从动盘进一步丰富了传动系减振方案
30多年前,舍弗勒在欧洲首次将LuK双质量飞轮应用于宝马525E车型上,开创了传动系工程领域的一个新时代。双质量飞轮被公认为当时最佳的传动系扭转减振方式。2008年,舍弗勒首次将离心摆式吸振器用于双质量飞轮中,这种通过离心摆进行吸振的概念之后被舍弗勒应用于传动系中的其他部件上,包括液力变矩器。今天,舍弗勒再次将其应用到传统扭转减振离合器从动盘上。全球首个采用离心摆式吸振器的离合器从动盘项目有望于2017年在欧洲实现量产,并且在中国首个搭载舍弗勒新型离合器从动盘的车型预计将于2017年底上市。
经实际测试显示,在传统扭转减振离合器从动盘无法满足减振需求的情况下,相对价格高昂的双质量飞轮,带离心摆式吸振器的离合器从动盘是一个很好的低成本替代方案。舍弗勒LuK开发的带离心摆式吸振器的离合器从动盘进一步丰富了舍弗勒在传动系减振方面的产品体系,为整车厂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以适应更细分的市场需求。随着离心摆式吸振器在离合器从动盘上的成功应用,舍弗勒也因此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可以提供全部传动系扭转减振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四、环宇轴承首获“中机”科技三等奖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于2001年共同设立,每年评选一次。日前,浙江环宇轴承有限公司研发的“螺杆压缩机用高转速精密圆锥滚子轴承”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技术奖三等奖,实现了常山县轴承业该奖项零的突破。这是该公司在2014年成功研制高精度长寿命螺杆空气压缩机转子轴承的基础上,进行持续创新,研制成功螺杆空压机用高转速精密圆锥滚子轴承,两者在技术成果上具有连贯性。
螺杆压缩机在空气动力、制冷空调及各种工艺流程的气体压缩中广泛应用,转子轴承是其中关键零部件,直接影响到螺杆压缩机的容积效率、可靠性等。以前,国内的螺杆空压机转子轴承均使用进口产品。随着国内压缩机行业的迅速发展,对高精度、长寿命和高可靠性的螺杆空压机转子轴承的需求日益增长。该项目通过对螺杆空压机转子轴承的研究与开发,显著提高了轴承的转速、精度,特别是寿命水平,缩短了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差距,实现了国产化目标。
五、广东推进工业机器人进集群,2017年应用机器人将超8万台
2月20日,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2016年广东全省的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45.2%,新增应用机器人达2.2万台,总量超过6万台,保有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45.2%,全国为34.3%,这得益于广东省实施工业机器人应用计划,通过购置费事后奖补推广自主品牌机器人应用等系列政策。推动企业开展“机器代人”,除给予比例不低的事后奖补外,还探索以“融资租赁”或“按揭”的方式,向企业推广机器人应用。
2017年广东仍将围绕振兴实体经济、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等转型升级主线,力推机器人产业发展。广东将实施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行动,完善工业机器人保费补贴政策,推进“机器人进集群”,将培育15 家机器人骨干企业和10家系统集成服务骨干企业,建设4 个机器人产业基地,力争全省机器人制造业产值达到600 亿元,并且全年新增应用机器人2万台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