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7年慕尼黑上海光博会圆满落幕,两大亮点演绎创鑫激光魅力
日前,2017年第十二届慕尼黑上海光博会圆满落幕。作为亚洲最大的激光、光学、光电行业盛会,本届展会以智能制造为主基调,汇聚了全球顶尖激光光电企业,创鑫激光在激光应用空间拓深、激光与前沿技术融合等方面凸显了卓有特色的亮点。
亮点一:以激光解决方案推动激光应用纵深发展。创鑫激光基于焊接、切割再到金属3D打印、精密加工等应用,在各个领域开发出独特的激光解决方案,并快速、平稳地推出了激光锡球自动喷焊系统等解决方案。
亮点二:现场演示诠释稳定可靠之产品品质。本届展会上创鑫高功率多模连续光纤激光器4000W携手工业机器人现场演示汽车零部件、齿轮总成焊接,向客户展示了激光器融合高精度工业机器人实现柔性的激光加工作业。此外,创鑫激光新推出的型号20H的脉冲光纤激光器更标志着创鑫激光的产品品质、制造工艺成熟度方面有飞跃性的成果。
二、科技部王志刚书记带队调研高档数控机床专项组织实施工作
近日,科技部王志刚书记带队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调研高档数控机床重大专项有关进展情况。调研组实地考察了北京星航机电装备有限公司、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并召开现场工作会,研究高档数控机床专项组织实施情况。
调研组了解了专项总体进展、实施成效及“十三五”重点任务部署等情况,并与各企业代表就专项组织实施面临的技术、管理、配套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王志刚书记肯定了高档数控机床专项取得的显著成效,并重点针对下一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形成重大标志性成果和确保实现预期目标等方面提出要求。一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攻克关键技术瓶颈。二要相互协同,加强沟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三要用户牵头、企业为主、形成合力。四要合理安排经费,从管理要效益。五要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
三、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自主“机器人关节”投产,有望大幅降低整机成本
据悉,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研发的国内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密摆线针轮减速器已于今年3月初投产。该产品自主研发的成功将有助于解决国内机器人行业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的最大痛点,突破工业机器人发展瓶颈,大幅降低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整机成本。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研发的精密摆线针轮减速器具有传动速比大、高精度、高刚度、功率密度高等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医疗设备、跟踪导航、弯管设备、机械臂本体、旋转工作台、自动化设备等领域。该产品投产后,可使机器人本体厂商用户的减速器采购成本下降50%以上。据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技术负责人介绍,精密摆线针轮减速器的设计、制造、装配和检测要求都远高于常规机械产品,其制造工艺涉及多学科交叉。目前该集团的减速器产品已经进入小批量试制阶段。
四、沈阳和瑞典机器人产业开展合作
3月20日,由沈阳市政府和瑞典韦斯特罗斯市政府主办,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承办的“瑞典机器人谷—东方机器人谷暨沈阳市—韦斯特罗斯市机器人产业发展合作论坛”举行。
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代表围绕机器人产业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双元制职业教育等主题展开交流。东方机器人谷项目、瑞典斯特拉达公司医疗康复机器人、瑞典流体海洋公司智能储能设备、瑞典Zoom公司医疗机器人等4个项目和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签约。沈阳市政府与韦斯特罗斯市政府签署了《沈阳市--韦斯特罗斯市机器人产业发展合作备忘录》。
五、中欧智能制造研究院将挂牌
据悉,天大与滨海新区合作建设的天津市中欧智能制造研究院即将正式挂牌,为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提供智力支撑。该研究院布局在天大滨海工业研究院,规划建设四大板块:技术研发中心、装备制造人才培养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国际孵化基地。通过探索智能制造发展的新模式、对外开放合作的新形式,打造智能制造领域国际一流的研究机构,以服务、支撑和引领滨海新区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型产业发展。
中欧智能制造研究院既是对接“德国工业4.0”,顺应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趋势,也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据了解,天大滨海工业研究院目前已引进项目46项,孵化科技企业22家,并已建成各级各类平台11家,涵盖先进航天燃料、精馏技术、太阳能等多个领域。
六、中国制博会助力工业转型
日前,第十三届中国(天津)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家企业参展,近9万人次专业买家到场参观采购,激光切割、数控机床、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设备厂商瞄准京津冀地区,助力工业转型发展,展会国际化比例达到25%。
邦德激光作为国内领先的激光工业设备服务提供商,已经形成了以激光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激光设备和应用软件等系列产品。展会上,邦德激光推出了高功率激光切割机技术和设备新品发布会,这也是目前首款达到了国内最高功率激光切割技术的设备。采用这种设备,制造业企业能够提高效率近50%。据了解,与往年相比今年展会规模扩大,且展出的产品整体实现了智能化转型与更新换代。
七、西门子3D打印出燃气涡轮叶片
德国西门子公司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燃气涡轮叶片,并于近日首次进行了满负荷运行测试。试验结果显示,3D打印涡轮叶片完全符合燃气轮机工作要求,这是增材制造技术生产大型部件的新突破。3D打印制造的燃气涡轮叶片将安装在西门子制造的13兆瓦SGT-400型工业燃气轮机上,新的涡轮叶片采用粉末状的耐高温多晶镍高温合金生产,具有耐高温、高压和强离心力性能。
增材制造燃气轮机叶片则采用激光束对金属粉末进行逐层加热和融化,一层一层生成金属固体,直至整个叶片模型成形。西门子工程师采用增材制造技术生产一种新的燃气轮机叶片,从设计到生产的整个周期可以从两年缩短至两个月,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次测试是在英国林肯的西门子工业燃气轮机测试中心进行的。来自德国、英国和瑞典的西门子工程师共同开发了燃气涡轮叶片的材料解决方案、优化制造和安装工艺,经过18月的时间完成了从部件设计、材料选择、质量控制和模拟部件使用寿命的整个生产加工链。
八、武汉高校今年首招机器人专业本科生
3月21日,武汉商学院公布,该校新开设的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近日经教育部审批备案,将于今年开始招生,这是湖北省首个机器人本科专业。作为制造业大省,湖北在机器人技术研发上具有比较优势,目前已有80余家机器人生产企业。在武汉高校中,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率先开办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方向),在本科层次的高校中,开设机器人专业的,武汉商学院还是第一家。
据了解,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学制四年,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人才,前两学年由学校讲授通识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依据校企合作模式,根据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引入部分企业课程和技术资料,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展专业课与专业拓展课的教学。第四学年进入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实训,进行综合应用课的实践,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答辩。该校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建设,与多家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智能制造示范中心,编写本科教材。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机器人系统集成厂商或应用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制造企业从事机器人工作站的装调、设计与改造,以及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应用及维护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