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宏观动态与行业政策
1. 中国制造业PMI重返扩张区间
3月1日发布的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较上月回升1.1个百分点,显示制造业景气度显著改善。分析指出,经济回暖预期提振了机床、工程机械等行业的市场信心,银行板块因企业坏账率降低预期而走强,同时消费需求回升可能带动工具行业增长。
2. 供应链波动影响机床芯片交付
全球碳化硅(SiC)功率元件供应短缺,导致部分高端机床交货期延长至6个月以上,厂商加速国产化替代。
3. 三项增材制造金属粉末国家标准实施
GB/T 44239-2024《增材制造用铝合金粉》、GB/T 44237-2024《增材制造用金属粉末的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等三项国家标准于3月1日正式实施,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4. 2024年中国增材制造营收同比增长25%
工信部此前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增材制造营收预计超500亿元,同比增长25%,出口连续两年保持50%以上增长。医疗领域已有43款增材制造器械获国家药监注册,消费电子领域年产千万根3D打印手机铰链,显示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5. 德国政府启动"工业4.0材料创新计划"
投资5亿欧元支持机床与增材制造材料研发,重点关注高性能陶瓷、石墨烯增强复合材料。
6. 日本政府补贴本土机床业转型
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拨款300亿日元,支持中小企业向“绿色机床”转型,要求设备碳排放降低20%以上,并强制接入国家智能制造数据平台。
7. 印度-东南亚机床产业联盟成立
印度、越南、泰国企业联合成立“亚洲精密制造联盟”,共享技术培训与产能资源,应对中国、日韩在中端机床市场的竞争压力。
8. 增材制造标准化争议
ASTM(美国材料试验协会)与ISO就金属3D打印工艺认证标准分歧加剧,可能延缓行业技术整合。
二、机床工具行业动态
1. 沈阳机床斩获近亿元新能源汽车订单
通用技术沈阳机床于2月与国内某新能源汽车企业签订千万级订单,提供定制化精密加工设备,进一步巩固其在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的市场地位。
2. DMG MORI推出新一代智能数控系统
德国DMG MORI发布"Intelligent Control X 4.0",新一代智能五轴加工中心,集成AI实时优化算法,可降低加工能耗15%-20%,精度达±1μm,并支持多轴协同加工复杂曲面,该设备支持工业物联网远程监控,目标客户为航空航天与医疗器械领域。
3. 日本马扎克发布纳米级精度磨床
马扎克(Mazak)推出"ULTRA MICRO MILLING"系列,定位半导体晶圆精密加工,最小加工精度达±1nm,打破传统磨床极限。
4. 山高刀具推出碳化钨钛合金涂层钻头
山高(Sandvik)发布"XFix Nano"钻头,采用TiAlN+金刚石镀层,寿命提升300%,适用于铝合金高速加工。
5. 伊斯卡开发模块化铣削刀具系统
以色列伊斯卡(ISCAR)推出"ModuFlex"平台,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刀具快速更换,减少换刀时间50%。
6. 发那科与海尔联合成立工业机器人实验室
研发"柔性协作机器人+"系统,适配中小型制造商离散化生产线需求,目标2026年国内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
三、增材制造领域进展
1.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突破航天器大型金属增材制造,成功打印直径2.6米的钛合金燃料贮箱整体框架,减重率达35%,通过热应力补偿算法解决变形难题。
2. 四川天府轻型动力科技自主研发的100公斤级单轴涡喷发动机成功点火,其70%以上部件通过3D增材制造技术完成,实现国内航空发动机领域高比例工程化应用。
3. 欧洲科研团队联合开发出高强度可降解聚合物,适用于大型工业3D打印,首个试点项目用于建筑模板制造,减少传统模板90%的废弃物。
4. 国际空间站(ISS)首次使用在轨3D打印技术制造钛合金卫星零件,标志太空制造从实验迈向实用化,未来将支持深空探测任务。
5. GE Additive推出金属3D打印批量生产解决方案
GE Additive发布"DMLM 3.0"高速熔融沉积技术,将钛合金打印效率提高至传统激光熔化的3倍,单件成本下降40%。
6. 惠普与西门子合作开发多材料混合打印
双方联合宣布"Multi-Material Jet Fusion 2.0"技术,支持在同一工件中集成塑料、金属和陶瓷材料,应用于医疗植入物定制。
四、行业活动与展会
第10届CMES华机展上海国际机床展将于3月3-6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举办,集结1200余家国内外品牌,聚焦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同期还将举办“一带一路”工业母机国际产业论坛及科技创新领航奖颁奖典礼。
TCT亚洲展2025:将于3月17日在上海开幕,预计吸引450家展商,聚焦医疗、航空航天、模具等领域的增材制造解决方案。
AM CHINA 2025:3月10日上海世博展览馆举办,覆盖材料、设备及工业应用,展示最新技术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