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一届二次会议在成都召开
2017年6月3日,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一届二次会议在成都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增材制造标委会委员、其他相关单位代表参会。会议总结了标委会2016年工作,已正式立项国家标准7项,审议了2017年工作计划,并审议了增材制造国家标准提案,审查通过了《增材制造主要特性及测试方法》《增材制造工艺和材料分类》2项国家标准送审稿。
同期还召开了增材制造产业发展研讨会,深入探讨标准在促进增材制造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展示增材制造在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的发展成果,展望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增材制造标准化发展趋势。
二、第二届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工作正式启动
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第二届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工作正式启动。本次大赛是国家级一类大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去年11月,首届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在北京成功举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比赛以点带面,有效推动了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人才选拔工作,起到了引领工业机器人领域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技术方向的作用。
2017年大赛将围绕 “创新、务实、进取、合作”的工作方针,提高比赛技术水平,增加选手实际排障与离线编程环节。在去年奖励办法的基础上,获第1名的选手将被推荐为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候选人,获前5名且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选手将按程序授予 “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目前大赛技术方案、命题方案与样题已修改完成,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将于6月初组织大赛技术说明会,面向各省、相关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做好技术解读工作,促进选手备赛。
三、年产2.1亿套高端精密轴承制造项目在平罗县举行奠基仪式
4日,石嘴山市2017年第二批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暨宁夏金洛莱精密轴承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1亿套高端精密轴承制造项目奠基仪式在平罗县举行。
当天奠基的宁夏金洛莱精密轴承科技有限公司高端精密轴承制造项目总投资7亿元,占地面积560亩,今年计划投资3亿元。
“我们这个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实现年产轴承21000万套,年实现销售22亿元,实现利税3.84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100个。”宁夏金洛莱精密轴承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金荣说,“力争通过3到4年时间,将该项目打造成西部最大的高端轴承生产基地和产业园,有效对接中东和欧洲市场。”
四、合肥工大提出精密测量新分析法
近日,合肥工业大学研究人员在光学测量领域首次提出一种分析方法,在精密测量中实现了高阶标定模型的计算效率和稳定性的大幅提升。该成果被《测量科学与技术》评选为亮点论文。
条纹投影扫描测量技术凭借非接触式测量、测量速度快以及测量精度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逆向工程、文物保护等复杂曲面几何参数的精密测量领域。但由于条纹投影扫描测量技术需要通过高阶模型进行标定,在测量中获取的各项数据在高阶模型中标定较为困难,从而影响了测量结果的稳定性。
研究人员针对标定模型优化、自适应有效点云识别以及相位误差精确补偿等关键问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办法,从而获取了高精度的三维轮廓点云。同时,该团队首次提出一种确定高阶标定模型中各组成项对重构结果重要性的分析方法,可在测量过程中识别并剔除对重构结果影响微小的组成项,并通过优化高阶标定模型,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提升了高阶标定模型的计算效率和稳定性。
据介绍,该成果可广泛应用于高精度光学三维扫描领域。目前,该团队已在条纹投影测量技术领域申请4项国家发明专利。
五、德国机床订单同比增长达23%
据德国机床商协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德国机床行业的订单较上年同期增长了6%。其中,国内需求上涨2%,海外订单增幅为8%。“德国机床行业的订单已经超出预期”,该协会执行董事WilfriedSchafer对此评论道,“国际需求一直保持高位。欧元区国家是一个稳健的市场,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一季度的机床订单数量大幅增长达23%。”
“此外,中国主要市场的需求增长势头也变得更为强劲和广泛,” Schafer说道。 “去年中国市场的订单增长了20%以上,主要归因于大量的国际汽车工业项目在该国的开展。当前,第一季度坚挺的发展势头依然向好。”另外,金属成形机床版块的订单增长了13%,该上升主要基于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驱动。然而,占据机床订单总量在70%的金属切削机床的订单涨幅仅为3%。
Schafer总结认为,总体上看,德国机床行业会继续保持稳健的高水平发展走势,而不会受到全球各地区的许多危机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六、国际空间站迎来第一个中国设计实验
国际空间站5日迎来了第一个由中国独立设计的实验项目。
美国东部时间5日9时52分(北京时间5日21时52分),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龙”货运飞船飞抵国际空间站附近,被空间站上的机械臂成功抓住。稍后,它被安装到这个空间实验室上。
这是“龙”飞船第11次空间站货运任务,飞船共携带约2700千克的物资,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地球观测工具与中子星研究设备。
引人注目的是,由北京理工大学邓玉林教授团队独立设计的一个实验项目也在这批物资之中。这个项目旨在研究空间辐射及微重力环境对抗体编码基因的突变影响。
受阻于美国国会2011年出台的“沃尔夫条款”,中国官方与美国航天局的太空合作被完全“冷冻”。但邓玉林团队通过商业合作模式,在2015年与美国纳诺拉克斯公司签署协议,成功突破中美太空合作“坚冰”。
邓玉林说,这次合作让他印象极其深刻的是,商业化航天项目让更多科学家能够有机会利用空间平台从事前沿科学研究,同时这次中美合作的突破也可以为更多中国科学项目利用国际空间站提供借鉴和经验。
“龙”飞船将在空间站上停留至7月初再返回地球。
目前,除了“龙”飞船外,美国航天局还雇用轨道ATK公司的“天鹅座”飞船为空间站运送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