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克斯康计划投资9000万欧元建立全新智慧工厂
海克斯康是全球领先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今天公布计划在中国青岛红岛高新区投资近9000万欧元,新建52,000平方米代表最先进技术水平的智慧工厂。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总裁Norbert Hanke先生将于明天,也就是6月16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海克斯康全球用户大会HxGN LIVE上公布这一细节,并在当地时间下午1:30的演讲中会提供有关建设未来智慧工厂的项目信息。
新工厂主要用于海克斯康制造智能单元生产先进计量系统,将利用海克斯康智能制造技术来生产和校准系统,同时涵盖更广泛的海克斯康产品组合的软件开发和客户支持团队。红岛工厂还将包括办公、会议、员工娱乐和海克斯康解决方案中心。工厂建设将使用海克斯康的企业建筑解决方案——HxGN SMART Build管理施工,于今年开始实施,2020年竣工。
“未来的工厂必须是灵活的、模块化的工作环境,具有数据驱动的生态系统,将敏捷性和质量嵌入到生产过程的每个阶段,” 海克斯康总裁兼首席执行官Ola Rollén先生表示: “我们的新工厂不仅将为中国和周边地区的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成为支持智能制造新技术的先锋。”
二、兰宝集团省、市数控装备重大科技专项顺利通过验收
近日,记者从兰宝集团获悉,该集团和嘉兴学院共同承担的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工业项目《数控式环锭三原色混色纺纱关键技术、装备及产品》、嘉兴市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数控式耦合牵伸的三原色混色纺纱关键技术、装备及产品》日前顺利通过验收。
据了解,在浙江省科技厅和嘉兴市科技局召开的项目验收会上,验收组经过听取项目研制的工作、技术、检测、审计、科技查新等报告,并察看产品实样,审查有关资料,实地考察生产现场等环节,认为两个项目较好地完成合同任务,顺利通过验收。《数控式环锭三原色混色纺纱关键技术、装备及产品》项目的研发,实现了环锭纺一步法混色纺纱技术,解决了短纤维纺纱成型与三基色纤维混配无法同步进行的世界性难题。据了解,项目实施期间,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项,取得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学术论文2篇,编制《多彩混色段彩针织毛纱》产品企业标准1份。
三、韦尔德斯凯勒:打造工业机器人民族品牌
随着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如何攻克核心技术,以民族品牌替代国外品牌?宁波韦尔德斯凯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发起了“总攻”。
1993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贾庆伟在清华大学华海科技开发公司从事工业测量与控制系统的研发,1995年赴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博士,从事非线性系统自适应鲁棒控制的理论研究。2001年,贾庆伟开始进入业界发展,参与众多畅销全球的电脑硬盘产品的研制,协助创建WD(亚洲)前沿技术开发中心,领导科研团队从事风力发电系统、智能工业机器人系统及船舶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研发、制造。
一路走来,贾庆伟看到了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应用前景,同时也对没有独立的民族品牌“耿耿于怀”。2012年,贾庆伟回国创办宁波韦尔德斯凯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高性能控制器、智能机器人等的研发、生产。贾庆伟筹建了机器人智能控制研究所,进行智能机器人的研发、量产和销售,逐渐形成了智能机器人研发体系。目前,贾庆伟和他的研发团队正在开发以高精度(纳米级)、高鲁棒性Robustness的运动控制算法技术为核心的高性能嵌入式控制器,以填补国内高端智能控制器领域的空白。
四、国际增材制造博览会暨技术高峰论坛将于9月在西安举行
6月13日,“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第一届技术委员会会议—中外增材制造曲江论坛暨2017中国(西安)国际增材制造博览会暨技术高峰论坛启动仪式”在西安举行,9月27日至29日即将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2017中国(西安)国际增材制造博览会暨技术高峰论坛(2017CAME)”拉开帷幕。
增材制造(即平时大家俗称的3D打印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很多国家的重视,许多世界级的行业巨头都在3D打印领域现身,加快布局。
将于今年9月在西安举办的2017CAME,是一场以“创新·科技·产业”为主题、以“展会+论坛+大赛”为形式的国家级3D打印技术行业前端活动。本次活动预计将成为西北地区3D打印行业规模最大的展会活动,并将在科学普及3D打印、深入推动3D打印示范应用、促进3D打印国际间对话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17CAME内容包含展览、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学会分会年会、联盟会议、增材制造创新设计大赛等配套活动。届时,论坛现场还将发布《2017增材制造行业权威报告》,对增材制造发展状况与趋势进行专业研判。与此同时,也将围绕3D打印在工业领域、生物医学领域、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应用,3D打印与创客、3D打印与教育培训、金属3D打印等专题在论坛举办期间进行深入讨论。
五、未来30年我国创新能力将大幅提升
近日出版的《国家创新蓝皮书:中国创新发展报告(2016)》指出,从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成果和创新效益四个方面来看,我国国家创新能力近年来迅速增强,四方面得分不断提高,可预估未来30年,我国的创新能力将大幅提升。
蓝皮书以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测度指标体系为基础分析认为,1991年―1999年为我国科技创新的起步阶段,2000年―2007年为加速阶段,2008年―2014年为稳步发展阶段。通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各维度创新能力协调共进的发展局面,但创新资源的使用率和创新成果的经济转化率依然较低,需要加大这两个领域的改善力度,衔接好“资源→成果→效益”这个创新链条,促进知识扩散、转移和使用。
由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教授主编的这份蓝皮书,还选定6个具有可比性的国家创新能力核心指标,并以2020年美国各核心指标的预测值作为目标值,计算出“中国科技创新能力追赶指数”,动态考察中美两国创新能力的差距。结果表明,20年来,我国创新能力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与美国仍存在明显差距,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人口体量庞大,经济结构有待优化升级;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落后于美国,科技方面的投入产出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