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济二JIER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通过验收
日前,济南二机床承担的 “高速龙门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 (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顺利通过技术终验收。验收组专家、用户对项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设备性能优良,可靠性高,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高速龙门五轴联动加工中心”课题是济南二机床通过验收的第九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也是工信部对JIER五轴机床产品研发和市场应用的认可和滚动支持。设备配备了济南二机床自主研发的双摆角数控万能铣头、国产高速滚珠丝杠等功能部件以及国产五轴联动数控系统,能够完成大型复杂曲面零件的高速、高效加工。
课题实施以来,济南二机床已为西安飞机、昌河飞机、沈阳飞机、洪都航空、汉中航空零组件、上海航天、北京航天等近二十家用户提供了30余台同类产品,批量进入市场,满足了航空航天、军工、能源、轨道交通等国家重点行业领域的设备需求,推进了国产高档数控机床的发展,实现了进口替代。
二、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获批设立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
近日,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获得由四川省委组织部等7部门共同颁发的“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奖牌,这是宁江机床在成功申报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后,在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上的又一捷报。
这标志着普什宁江利用研发平台,借智兴业,吸引教授、博士等专家团队为公司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培养创新团队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韦尔德斯凯勒:打造工业机器人民族品牌
随着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如何攻克核心技术,以民族品牌替代国外品牌?宁波韦尔德斯凯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发起了“总攻”。
1993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贾庆伟在清华大学华海科技开发公司从事工业测量与控制系统的研发,1995年赴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博士,从事非线性系统自适应鲁棒控制的理论研究。2001年,贾庆伟开始进入业界发展,参与众多畅销全球的电脑硬盘产品的研制,协助创建WD(亚洲)前沿技术开发中心,领导科研团队从事风力发电系统、智能工业机器人系统及船舶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研发、制造。
一路走来,贾庆伟看到了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应用前景,同时也对没有独立的民族品牌“耿耿于怀”。2012年,贾庆伟回国创办宁波韦尔德斯凯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高性能控制器、智能机器人等的研发、生产。贾庆伟筹建了机器人智能控制研究所,进行智能机器人的研发、量产和销售,逐渐形成了智能机器人研发体系。目前,贾庆伟和他的研发团队正在开发以高精度(纳米级)、高鲁棒性Robustness的运动控制算法技术为核心的高性能嵌入式控制器,以填补国内高端智能控制器领域的空白。
四、海克斯康计划投资9000万欧元建立全新智慧工厂
海克斯康是全球领先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今天公布计划在中国青岛红岛高新区投资近9000万欧元,新建52,000平方米代表最先进技术水平的智慧工厂。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总裁Norbert Hanke先生将于明天,也就是6月16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海克斯康全球用户大会HxGN LIVE上公布这一细节,并在当地时间下午1:30的演讲中会提供有关建设未来智慧工厂的项目信息。
新工厂主要用于海克斯康制造智能单元生产先进计量系统,将利用海克斯康智能制造技术来生产和校准系统,同时涵盖更广泛的海克斯康产品组合的软件开发和客户支持团队。红岛工厂还将包括办公、会议、员工娱乐和海克斯康解决方案中心。工厂建设将使用海克斯康的企业建筑解决方案——HxGN SMART Build管理施工,于今年开始实施,2020年竣工。
“未来的工厂必须是灵活的、模块化的工作环境,具有数据驱动的生态系统,将敏捷性和质量嵌入到生产过程的每个阶段,” 海克斯康总裁兼首席执行官Ola Rollén先生表示: “我们的新工厂不仅将为中国和周边地区的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成为支持智能制造新技术的先锋。”
五、中国国际技能大赛9日圆满落幕
在9日落幕的中国国际技能大赛上,中国选手取得了优异成绩。然而记者采访发现,与其他国家选手大多数是一线的产业工人不同,中国选手清一色是来自集训的技校学生。技能大赛的舞台上,集训的技校学生为奖牌而战固然重要,但其中折射出的我国技能人才总量不足、基础不厚、人才断档等问题,需要正视。
技能人才之所以底子薄,与我们的观念和人才培养环境密切相关。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不仅要依靠掌握核心技术的科研人员,还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生产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国家如果缺乏多元化技能人才,也不可能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当前,崇尚工匠精神的风气正蔚然兴起。各级政府和广大职业院校,要在培养年轻工匠上多下功夫,既要通过竞赛激励和国家集训选拔最优秀的苗子,更要进一步筑牢产业发展根基,壮大工匠群体。作为培养技能人才主体的企业,要大力开辟多种培养途径,让热爱技术、钻研技术者有尊严、有出路、有奔头。
六、2017年第十五届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压铸工业展圆满落幕
2017年6月13~16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和“第十二届中国压铸工业展览会”联合在上海举办。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铸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球化合作增速的今天,此次盛会为中国乃至世界铸造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这是全球铸造精英的大聚会,是铸造行业新产品、新技术全球发布会,更是跨领域合作的大型、实用商贸会、交流会。
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创始于1987年,经过30年的积淀与创新已经成长为世界一流的铸造博览会,展览面积超过10万m2,展商和观众来自中国、德国、美国、巴西、俄罗斯、日本、印度、西班牙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商数量超过1,300家,观众超10万人次。这是中国72家铸造协会/学会联手打造的精品博览会,是全球300余家知名行业组织和媒体通力支持的行业盛会。
“中国国际压铸工业展览会”是具有19年历史的“国际有色及特种铸造展览会”的升级品牌,2015年更名后隆重推出即获得轰动效应,238家展商,61,349人次专业观众,在上海虹桥国家会展中心演绎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压铸盛会。2016年,香港铸业总会正式加盟“中国国际压铸工业展览会”,强强联合必将令展会更加绚丽精彩。
七、《图解中国制造2025》发布
近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作序,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主编,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编撰的《图解中国制造2025》一书正式发布。
国际金融危机后,制造业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各国纷纷制定以重振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制定“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实施“高技术战略2020”,英国发布“英国制造2050”,法国出台“新工业法国计划”,全球范围内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实施,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文件精神,出台了一系列行动纲要或实施意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为了能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地介绍当前各国出台的制造业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精神,以及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落实文件的主要思路、发展重点和政策举措,特地编撰了《图解中国制造2025》
全书分为综合篇、国际篇、工程篇、东部篇、中部篇和西部篇六个部分。其中,综合篇着重介绍了《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内容,国际篇介绍了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七个国家最新出台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工程篇介绍了“五大工程”实施指南的主要内容,东部篇介绍了北京、河北、吉林、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和上海十个省(市)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的主要内容,中部篇介绍了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个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的主要内容,西部篇介绍了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七个省及自治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的主要内容。
八、《工业强基——中国制造大系统之成功砝码》新书发布
由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联盟主办的《工业强基——中国制造大系统之成功砝码》新书发布会暨“工业强基工程”政策宣贯会于2017 年6 月9 日在北京举行。大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处长刘英军主持,多位院士专家齐聚一堂,现场解读工业强基政策。
据悉,《工业强基——中国制造大系统之成功砝码》系统梳理了《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有关政策,统计分析国家财政投入资金支持工业强基工程的276 个示范项目,重点解读“一条龙”应用计划和“一揽子”突破行动,提出工业强基发展建议。
九、中国积极参与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制定
日前,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 (简称 “仪综所”)所长欧阳劲松带队的14名研究院所、企业、高校专家组成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65(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技术委员会)在美国举办的年会。
年会为期两周,共有来自14个国家的110余位代表参会。会上总结了各工作组及分技术委员会自2015年全体会议以来的工作情况,围绕智能制造参考结构、信息模型、数字工厂、系统集成、设备与系统可靠性、系统能效、工控信息安全、功能安全、产品数据模型与描述、工业无线、系统评估等支撑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标准与新工作项目需求进行了深入讨论。
中国代表团对 《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制造资源能力服务化接入集成要求》、 《自动化设备和系统可靠性数据采集及规范》、《在线水质分析仪性能表示》、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评估与验收要求》等多项我国自主制定的国际标准提案进行宣讲解读,为标准顺利进入相关制订程序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参加本次年会对于推动我国自主技术成为IEC国际标准,深入了解智能制造最新的技术和标准化进展,把我国在智能制造工作开展中的优秀成果纳入IEC技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十、全球制造业合作联盟中国总部落户杭州
6月15日,全球制造业合作联盟中国总部启动仪式在杭州举行。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支柱,是保持国家竞争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是支撑全球经济增长和文明进步的强大引擎。全球制造业合作联盟中国总部启动后,将促成30余个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外国政府机构、外国商协会中国办事机构入驻,并将推动中外先进制造业城市“结对”——促成宁波和慕尼黑、杭州和杜伊斯堡等中德城市一对一合作,从而有力推动杭州快速建成全球一流的先进制造业国际服务体系。
此外,记者了解到,在杭启动全球制造业合作联盟中国总部和筹办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是推进世界包装中心建设接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际举措。全球制造业合作联盟中国总部启动后,通过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有望取得一批高质量的成果。
世界制造业大会将于2018年初举行,目前正在紧张筹备中。大会将探讨全球制造业的变革、机遇以及挑战,为各国制造业的未来和遇到的问题提供前瞻性的思想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十一、装备工业司组织部分央企和协会召开增材制造产业发展座谈会
2017年6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组织部分中央企业、行业协会在北京召开增材制造产业发展座谈会。与会代表结合工作实践和市场情况,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对增材制造产业的作用定位、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增材制造产业发展形势,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全产业链系统推进为路径的意见和建议,为编制好《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推动增材制造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十二、国际增材制造博览会暨技术高峰论坛将于9月在西安举行
6月13日,“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第一届技术委员会会议—中外增材制造曲江论坛暨2017中国(西安)国际增材制造博览会暨技术高峰论坛启动仪式”在西安举行,9月27日至29日即将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2017中国(西安)国际增材制造博览会暨技术高峰论坛(2017CAME)”拉开帷幕。
增材制造(即平时大家俗称的3D打印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很多国家的重视,许多世界级的行业巨头都在3D打印领域现身,加快布局。
将于今年9月在西安举办的2017CAME,是一场以“创新·科技·产业”为主题、以“展会+论坛+大赛”为形式的国家级3D打印技术行业前端活动。本次活动预计将成为西北地区3D打印行业规模最大的展会活动,并将在科学普及3D打印、深入推动3D打印示范应用、促进3D打印国际间对话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17CAME内容包含展览、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学会分会年会、联盟会议、增材制造创新设计大赛等配套活动。届时,论坛现场还将发布《2017增材制造行业权威报告》,对增材制造发展状况与趋势进行专业研判。与此同时,也将围绕3D打印在工业领域、生物医学领域、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应用,3D打印与创客、3D打印与教育培训、金属3D打印等专题在论坛举办期间进行深入讨论。
十三、未来30年我国创新能力将大幅提升
近日出版的《国家创新蓝皮书:中国创新发展报告(2016)》指出,从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成果和创新效益四个方面来看,我国国家创新能力近年来迅速增强,四方面得分不断提高,可预估未来30年,我国的创新能力将大幅提升。
蓝皮书以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测度指标体系为基础分析认为,1991年―1999年为我国科技创新的起步阶段,2000年―2007年为加速阶段,2008年―2014年为稳步发展阶段。通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各维度创新能力协调共进的发展局面,但创新资源的使用率和创新成果的经济转化率依然较低,需要加大这两个领域的改善力度,衔接好“资源→成果→效益”这个创新链条,促进知识扩散、转移和使用。
由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教授主编的这份蓝皮书,还选定6个具有可比性的国家创新能力核心指标,并以2020年美国各核心指标的预测值作为目标值,计算出“中国科技创新能力追赶指数”,动态考察中美两国创新能力的差距。结果表明,20年来,我国创新能力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与美国仍存在明显差距,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人口体量庞大,经济结构有待优化升级;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落后于美国,科技方面的投入产出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十四、瑞士4D打印技术研发取得进展
目前3D打印技术已经非常普及,而4D打印就是在三个维度的立体空间中进行的3D打印再增加一个时间维度,使打印的物体能够随时间的延续按照预先设计的要求发生外型和结构的变化,最终形成所需要的物体。4D打印技术属于世界最前沿,目前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科研团队在进行前瞻性研究,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工程设计与计算实验室发布消息称,依据他们提出的4D打印设计原理,可以精确的控制预先用3D打印技术在平面打印完成的物体的变形过程,最终获得预先设计的具有一定强度和刚度的三维结构,这在世界上还属首次。
该科研团队开发出一种计算机模拟软件,其核心是设计出一种特殊的枢纽单元,它由一个固定(刚性)的部件和一个可移动(弹性)的部件构成,具有多种稳定状态。由这种枢纽单元可组合成复杂的三维结构,并因为各个单元具有有限几种稳定状态,可根据预先设计的目标结构对其变形的过程进行精确的设计。科研人员已应用标准的3D打印设备在平面上一次打印出一个作为验证原理用的样品,其枢纽单元具有两种稳定的状态,其主体结构(固定部件)用塑性高聚物为材料,可移动部分用弹性高聚物为材料,对所获得的这种具有平面结构的样品用手工调整其枢纽单元的状态后可形成各种不同的立体结构。科研人员称,正在对结构变形的过程设计适当的动力装置,如气压装置或者应用在不同湿度环境中具有膨胀性能的材料,完成结构的自动变形过程。
4D打印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比如用3D技术在平面上制作部件,到特定使用现场再使其展开成最终所需的结构和形状,技术简单、效率高,体积小便于运输。航空航天领域可能是4D打印最先得到应用的领域(这种原理在航天技术上已经有所应用,如航天领域的许多工具,在向空间发射运送阶段是处于紧凑状态,到达航天器后再展开投入使用),再如医疗领域的植入人体器官的各种支架等。
十五、中美研究人员研制出新型超硬材料:硬度像钻石弹性超橡胶
中美研究人员9日在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研制出一种轻质的超强新型碳材料,其硬度堪比钻石,弹性超过了橡胶,同时还具有导电性。这种碳材料兼备了石墨和金刚石的最佳特性,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研究负责人之一、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赵智胜教授说,"它具有许多潜在应用,如军用装甲和航空航天等领域。"
在新研究中,赵智胜和另一位通讯作者、燕山大学田永君教授等人以玻璃碳为原料,利用高压但比较温和的温度条件合成了新型碳同素异形体。它由玻璃碳压缩获得并保留了玻璃碳的一些特征,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压缩玻璃碳"。
据介绍,压缩玻璃碳有以下特性:它是与石墨类似的轻质材料,单轴压缩强度是通常金属及合金材料的5倍以上,也远大于一般陶瓷材料;比强度(即强度-重量比)极高,是碳纤维、聚晶金刚石、碳化硅和碳化硼陶瓷的2倍以上;硬度极高,可轻松刻划高硬度的碳化硅单晶片;具有很高的弹性恢复性,明显高于普通金属和陶瓷,甚至高于高弹性的形状记忆合金及有机橡胶等;此外还具有导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