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克斯康与四川大学共建卓越工程师实训基地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充分利用社会的优质资源,发挥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高校、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精神,四川大学和海克斯康测量技术(青岛)有限公司多次沟通和交流后,决定共同建立“卓越工程师”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位于海克斯康青岛工厂。每年7月,海克斯康将从四川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卓越工程师”班中,选拨5-10人到实训基地进行为期10个月的实习。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海克斯康为每位实习生安排具体工作岗位实行顶岗实践,并由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授课、毕业设计实践指导等。
二、中国科研团队自主研发耐核辐射机器人
新华社6月21日电,高耐辐射技术是核心技术之一。普通机器人在高辐射环境中会“死机”:机器人的“四肢”材料会老化,“大脑”芯片控制中心会被损毁、“眼睛”摄像机会黑屏。然而我国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耐核辐射机器人却有着特殊的本领,它们能在人类生命禁区的超强辐射环境下侦查救援,犹如核领域的“特种部队”。
研发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冯常说,这组核电应急机器人可以承受65℃的高温,其携带的相机等传感器,可以在每小时1万个西弗(Sv)的核辐射环境中工作,特别是水下高清耐辐射摄像系统采用了独特辐射屏蔽技术,可在水平方向360度旋转无盲区,在水下100米工作也依然稳定可靠。这组核电应急机器人由陆地应急机器人、水底异物打捞机器人、小型水下观测机器人、水下多功能机器人构成,在执行任务时,它们各司其职。
冯常说,核电站的工种有近百种,未来核电应急机器人的家族会更庞大,向更智能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除去机器人的‘大脑’、‘躯干’,其他功能模块大多可拼接,可以根据不同应用,组装不同的‘机械手臂’,这就好比在工具库中挑选要使用的工具。从而让机器人更加专业化。”
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获1.5万亿助力资金
国家发改委日前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国家开发银行“十三五”期间将安排不低于1.5万亿元融资总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根据规划,国开行将重点支持实施“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21项重大工程和创新平台建设,并通过投贷联动等创新模式,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发改委将加强统筹协调,积极推动银企对接,确保相关金融支持举措落到实处。
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预计到今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10%左右。但也要看到,当前发展面临不少“堵点、痛点和难点”。要扎实做好实施重大工程、优化营商环境、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强化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产业集聚、拓展国际市场等重点工作,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董礼华表示,2017年以来,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尽管在规模上还难以和传统产业等量齐观,但其显现的快速增长的势头,表明经济新动能正在迅速积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四、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或为近年来影响企业发展最主要因素
“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报告20日在武汉大学发布。报告显示,近年来影响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成本和市场需求,大量企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带来的挑战。
由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斯坦福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相关专家学者发起组织的CEES调查,于2015年、2016年在广东、湖北两省“千企万员”调查,涉及1208家企业和11366名员工。
CEES调查发现,技能型员工的实际工资较非技能型员工有更快的增长,增幅约高出2个百分点;不同教育水平和不同职位员工工资有较大差异,大学及以上学历员工较高中学历员工高27%,高层管理者较一线工人高出66%。
调查还发现,2014年至2015年间广东制造业企业就业人数下降6.3%,湖北下降3.3%;员工人数的下降集中在非技能型劳动力,一线工人下降幅度最高,而技术设计人员则略微增长。就业的这一结构变化表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正不断提高技能密集度。
五、制造业——从上网到“上云”
当前的种种迹象显示,制造业发展的最新风口是“云”。此处的“云”,即工业云平台。专家介绍,它是当前工业数字化革命的最新表现,综合了物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逐渐发展成熟的新兴技术,与原有的自动化技术、工业软件结合,正在创造出全新的商业图景。
而今,工业云平台正在成为工业巨头角逐的新战场。今年4月德国汉诺威工业展上,各大制造业巨头都将自家的云平台与数字化解决方案作为核心展示内容。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的“云”将有三大趋势:成为产业革新的原动力、新型管理的主平台、人工智能的强载体。有关报告显示,互联网传统数据的份额正在下跌,更多的份额转向了“云端”。一些业内人士甚至提出,要像以用电量衡量工业时代的发展一样,以“用云量”作为衡量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发展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