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今日简讯-20170627
2017-06-27 悉恩悉机床网

一、我国数控机床领域在关键技术和装备方面实现突破


  据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在26日举行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经过8年连续攻关,我国数控机床领域在多项关键技术和装备方面实现了突破,破解多项“卡脖子”问题,新增产值约706亿元,先后为核电、大飞机等国家重大专项和新型战机、运载火箭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提供了关键制造装备。


  在发布会上,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表示,数控机床是工业的“工业母机”,尤其是五轴联动高档数控机床对一个国家的航空、航天、军事、科研、精密器械、高精医疗设备等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2009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数控机床专项,也就是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正式启动。罗俊杰说,专项实施8年多来,累计申请发明专利3956项,研发新产品、新技术2951项,新增产值约706亿元。


二、我国宽厚板连铸生产装备及工艺实现重大突破


  通过“重压”工艺理念和技术,国际首条可对全凝宽厚板坯连续稳定地实施大压下变形的连铸生产线,在河钢集团唐钢中厚板公司投产。日前,由中国金属学会组织的“宽厚板连铸坯重压下关键工艺与装备技术的开发及应用”科技成果评价会上,认定该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由东北大学冶金学院院长、长江学者朱苗勇教授带领研发团队与唐钢公司、中冶京诚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共同协作。改造后,唐钢连铸生产线成为我国首条宽厚板连铸坯重压下的示范生产线,轧制的钢坯厚度也从80毫米提升到150毫米,中厚板铸坯的致密度与均质度得到有效提升,替代了传统模铸、真空复合焊接等母坯制备方法。


三、俄科研人员研制出铁轨磨损自动检测装置


  科技部网站6月26日消息,轨道磨损会降低列车通行的安全性并增加燃料成本,为此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高精确的、可替代手工测量铁路钢轨磨损程度的方法,目前已造出测试样机。


  据开发人员介绍,目前测量铁轨磨损最常见的方法是使用活动支架、卡钳、模板进行手工测量。在繁忙的铁路线上,则由配备了自动系统的专门列车进行测量,但这种方式成本太高,且只能用在大型主干线上。新研发的装置主要用在那些仍在使用手工检测的铁路支线上。


  该装置是一个金属结构,使用时将其固定在轨道上,由激光传感器围绕轨道一次性选取300个点测量其到轨道表面的距离,从而得到高精度的数据,测量过程仅需5秒左右。此外,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款配套的手机应用软件,根据测量数据,将轨道的轮廓图显示在智能手机上,与国家标准进行对比。目前,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电子与自动化设备教研室的工作人员正在改进其机械部件并研究更精确的数学算法。


四、美国开发增材制造测试平台


  近日,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工程实验室和物理计量实验室联合开发了一个增材制造计量测试平台,该测量仪器有众多功能,其系统包括收集熔池反射光信息的半球形状反射计、可测量所有可见光谱和10微米波长红外光谱的光谱仪。


  金属部件的3D打印是个新兴产业,2015年3D打印产品和服务市场价值超过23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了近5倍。3D打印金属部件,即在超过数分钟或数小时内依次、逐层,有时是成千上万层叠加在一起来制造一个单独的部件,被称之为增材制造。增材制造用户的需求之一就是更好地控制3D打印的过程。这要求掌握一些基本的难点,包括每一层中融化金属的温度;如何降低可能导致开裂和翘曲的压力;需要何种传感器以更好地了解打印机内部发生的情况。


  针对上述问题,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工程实验室和物理计量实验室联合开发了一个增材制造计量测试平台,即一个定制化的3D打印机,以便更好地了解增材制造过程。他们的目标是深入研究制造流程,并生产用户用于实时监控制造流程的工具。该测试平台系统与小型汽车大小相仿,运行方式也与商业增材制造系统相似,目前可以打印三种不同的金属:不锈钢、钴铬和镍合金。该测试平台完全向研究者开放。


  由于增材制造过程的难题往往都出在金属融化上,NIST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来精确地测量所谓“熔池”温度的方法,该熔池即为激光加热粉末时产生的金属液体池。为此,NIST设定亮度测量,最终将对熔池波动的相对观察变为绝对测量值,即使用亮度和其它属性来测量熔池的实际温度。目前,NIST利用定制的消色差透镜相机来测量熔池的亮度。在未来一年半时间内,NIST将进一步制造溶液、粉末和固体温度和反射测量器。


五、瑞士研发成功可精确测定电磁波频率的量子传感器

  近日,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发布消息称,该校固体物理实验室研发成功一种可精确测定电磁波频率的量子传感器。


  这种量子传感器的基础材料是宝石,具有完好的由碳原子形成的晶格,通过将氮原子渗入其中,氮原子取代其中的部分碳原子并在氮原子附近的晶格中形成空穴,形成所谓-空穴-中心,这种空穴是具有两个能级态的量子系统(量子比特),借助微波或激光作用可对其状态进行调控,将其置于一种处于两个能态复合的状态,可测量微弱的电场或磁场。


  因这种相干状态持续时间很短,很快会被外界干扰破坏,所以一次测量难以获得精确结果。科研团队通过多次反复测量来延长测量的时间,并研发出一种精确的时钟实现多次测定结果的同步。实验结果显示,这种量子传感器的测量精度达到百万分之一赫兹,而且灵敏度极高,实际测定的信号强度为170微特斯拉,只相当于地球表面磁场强度的百分之一,信噪比达到100001


  这种量子传感器可制成纳米尺度的探针,配合核磁共振技术,用于研究物质微观结构、分子原子运动过程等。


六、全球首款人体器官3D打印机诞生


  据美国媒体6月23日报道,美国肯塔基州Advanced Solutions公司研发出全球首款3D人体器官打印机,为患者带来希望的曙光。


  该款打印机名为BioAssemblyBot,为二代生物医学材料打印设备,用于医疗服务,目标是成功打印人体器官。它使用触摸屏和激光传感器来控制机器人手臂和喷嘴的移动和动作,所使用的软件名为“组织结构信息建模”。


  Advanced Solutions公司CEO迈克尔•戈尔维表示,这款新发明是前所未有的,但同时,公司也的确需要加快进程,在做到真正的成功前仍要不断努力。该技术也存在挑战:即3D打印中的生物墨水,需要设计者考虑到机器的工作原理和材料特殊性。戈尔维谈道,该项技术现在能打印硬币大小的肝脏,在3D结构中,通过血管化技术模拟真正的肝脏。另外,3D打印还可模拟出肺、心脏、肾脏、胰脏、骨骼甚至皮肤。


  戈尔维表明,公司正在使用患者提供的原材料在体外制作3D器官。其中,让血液流向血管组织将会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可以相信的是,在未来五年里,此项技术会真正应用于临床医学,公司也会为病人寻找解决方案。


  尽管3D打印器官可以解决器官移植的困扰,但也涉及到法律和伦理的层面。戈尔维认为,这项技术肯定会引起广泛的讨论,备受争议,但对患者来说,打印器官确实是利大于弊。

悉恩悉机床网总机:0371-56767678
邮箱:
info@cncjichuang.com
1011061863@qq.com
备案号:豫ICP备16022988号-1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工商局电子营业执照
暴恐音视频举报
银联特约商户
网络社会征信网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获取更多服务,请扫描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