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化车间术语及通用技术要求标准研究和试验验证项目专家审查会议在宁夏吴忠举行
由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牵头的2015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数字化车间术语及通用技术要求标准研究和试验验证”专家审查会议于7月13-14日在宁夏吴忠召开。
“数字化车间术语及通用技术要求标准研究和试验验证”项目主要对离散制造领域数字化车间的规划、新建、改建、验收和运营给出基本要求和统一术语,并通过试验验证软硬件平台和应用示范企业对标准内容进行验证。项目成果之一的《数字化车间 通用技术要求》已完成国标立项,该标准作为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的第一个通用性标准,对不同行业数字化车间标准制定以及相关企业的转型升级具有总领和指导意义。专家对《数字化车间 通用技术要求》标准内容、试验验证方案、验证方法、应用示范方案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经过专家讨论,一致认为《数字化车间 通用技术要求》标准草案内容完整、规范,标准试验验证方案明确、可行,建议进一步完善后启动项目验收。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还参观了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的数字化车间。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相关同志,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上海电气科学研究所、中国标准化院等单位的专家及项目参与单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二、我国自主研发的工厂自动化无线网络技术规范成国际标准
据新华社7月17日电,我国自主研发的面向工厂自动化应用的高速现场无线网络技术规范(WIA-FA),日前正式成为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工业自动化无线网络技术得到国际自动化领域的普遍认可。
WIA-FA是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牵头,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共同研究制定,用于实现传感器、变送器、执行机构等工厂自动化设备之间高安全、高可靠、实时信息交互的无线网络技术规范,可广泛应用于离散制造业装备的智能化升级。
据介绍,WIA-FA技术是工厂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在线可重构的重要使能技术。WIA-FA标准解决了工厂自动化有线网络所面临布线与维护成本高、移动性与灵活性差等难题。在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对推进制造业由传统的低成本大批量生产模式向高端高附加值的工业4.0时代个性化生产模式转变,助推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铸造行业2016年统计数据首次权威发布
前不久,在第十三届中国铸造协会年会期间,中国铸造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温平首次向社会权威发布了中国铸造行业2016年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各类铸件总产量4720万吨,较2015年增长3.51%。此前,1998年中国铸件总产量有所下降,自此之后我国铸件总产量一直处于增长走势,2015年受制造业大环境影响,我国铸件总产量近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下降1.3%,而2014年增3.8%。
从铸件材质结构变化上看,2016年铝合金铸件增长13.11%,球墨铸铁件增长4.76%,铝 (镁)合金铸件产量占比达14.6%(2015年为13.4%)。
下游行业铸件需求结构变化明显。2016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64种主要机械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41种,占比为64.1%;产量下降的23种,占比为35.9%。产量增长的产品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汽车产量及结构的变化对铸件需求影响,汽车铸件占比接近1/3,达29.9%。
四、济南二机床JIER为福特汽车提供的第八条冲压线投入使用
近日,济南二机床按期交付美国福特汽车的第八条快速冲压线 (WSP2)在经过3套模具试模之后,顺利通过用户终验收。一向对产品质量非常挑剔的福特项目经理罗纳尔多高兴地说:“济南二机床产品运行速度高、产出的零件质量好、服务响应快,现在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好的整体冲压设备供应商。”冲压高级经理福尔南多说:“这是福特有史以来的所有冲压线中,从交付使用到实现满负荷生产过程最快的一条生产线。”
福特WSP2项目包括1台2500吨、1台1600吨、3台1000吨压力机和线首、线尾及压力机间自动化传送系统,安装在福特汽车伍德黑文工厂。安调指导中,济南二机床派出了年轻新人团队,他们迅速适应了安调现场环境,克服一系列不利因素,按期完成安装调试任务。福特用户认为无论是技术经验还是沟通交流,济南二机床的安调指导团队能胜任全球范围内的任何安调任务。
美国福特汽车冲压事业部主管鲍尔代表福特发来感谢信,对济南二机床项目团队表示感谢。信中说,最新安装在伍德黑文工厂、由济南二机床提供给美国福特的第八条冲压线目前运行非常好。通过记录可以看出,连续四个小时运行近15SPM。愿同那些为交付这条高品质冲压线而努力工作的济南二机床员工们分享激动和感谢之情。
五、上海工具厂有限公司第三次被中国航天授予优秀协作单位荣誉称号
上海工具厂有限公司共参与过神舟六号、八号、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关键部件的配套加工工作。此次配套载人航天工程关键部件的加工,难度最大的是超高精度丝杆,由公司复杂刀具厂技师陆建奇同志在7520螺纹磨床加工制作;丝杆长1100mm、直径20mm、材料为特殊不锈钢,陆建奇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自行调整机床、设计工装,选用砂轮,已经连续6次试制一次成功,得到中国航天高度信任及好评,为上工赢得了极高的荣誉,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六、中国建成百吨级M40J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产品未来可用于数控机床等领域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二部主任设计师辛玲1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产M40J碳纤维工程化研制及应用”一条龙项目取得重要进展,突破了稳定化制备、碳纤维表面处理等关键技术,已有国内企业建成百吨级M40J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
“这标志着中国M40J高性能碳纤维进入稳定生产阶段。”辛玲说,M40J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具有轻量化、高比强度、高比刚度和抗振性强等特点,是高精尖航天复杂型号产品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与航空航天上常用的高强钢材对比,国产M40J高性能碳纤维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是其三到五倍。”辛玲说。
记者了解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二部的研发团队此次跳出“复制”研制形态,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形成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他们研制的国产M40J高模高强碳纤维的相关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辛玲说,这种高性能碳纤维在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此外,研发团队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高强高模碳纤维性能评价、表征方法和工艺标准,也为未来开展高性能碳纤维系列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七、首都4万套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
日前,北京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信息系统初步建成,超过4.33万台套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重点整合仪器设备、科技成果、科技人才三类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对接服务,构建了首都科技资源服务企业创新的重要渠道。截至2016年年底,共促进首都地区801个国家级、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价值227.9亿元,4.33万台套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整合了721项较成熟的科研成果促进其转移转化,聚集11672位专家,产生18199项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2016年,北京有10300家企业享受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各类服务,实现合同额22.34亿元。
八、世界500强——美的有望成为机器人及自动化领域的领军科技企业
20日晚间,财富中文网全球同步发布最新的2017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上榜企业有115家。美的以240.604亿美元的营收排名第450位,是目前唯一一家中国家电企业。执掌该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今年年初被《财富》(中文版)评为“年度中国商人”。
目前,美的正加速推进“智慧家居+智能制造”战略,展开新产业链的布局。今年1月,美的以40亿欧元收购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KUKA),持有94.55%股份。通过收购库卡,美的有望成为机器人及自动化领域的领军科技企业。未来,美的将以库卡为平台,实现从传统家电制造商向智慧家居创造商的转型。
九、航天科工三院增材中心完成高温合金外套螺母打印并交付
近日,中国航天科工三院增材制造中心首次批量打印高温合金外套螺母210件,已成功交付,后续100余件正在进行无损检测。高温合金外套螺母批量打印,表明增材制造中心推动3D打印在产品上的应用取得了标志性进展。
高温合金外套螺母是某型号前设备舱内零件,由于结构特性,该零件采用机加工最大难度在于环形槽加工,需采用Φ2球头进行加工,加工效率低、刀具易折断,不利于批量生产;其次普通Φ2刀具长度一般仅为5mm,加工9mm深长度需定制专用刀具加工;加工过程中排屑困难,导致刀具易折断。因此,对高温合金外套螺母展开工艺方案制定,采用激光选区熔化成形与传统机加工艺相结合。
激光选区熔化成形外套螺母,首先对模型进行处理,环形槽及内螺纹直接打印到位,外螺纹采取后续加工;增加机加卡头,为降低材料消耗,卡头采用2mm壁厚圆筒,中间加“#”型筋结构。采用激光选区熔化成形与机械加工方案相结合,210件产品总打印时间约252小时,单个产品平均打印时间仅约为1.2小时,单个产品后续机加约1小时,而采用纯机械加工方案单个产品约4个小时。该方案不仅能保证外套螺母成形和尺寸精度,而且减少了机加工序及关键设备占用率,缩短生产周期约50%,避免了刀具的损耗,降低了生产成本。
高温合金外套螺母产品批量打印完成并顺利交付,充分体现了3D打印技术在产品研制以及批量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应用。后续增材制造中心继续与设计人员积极开展技术交流与协调,促使多产品在3D打印领域的尝试和探索,推动先进工艺技术在新型产品的应用。
十、全国首个3D打印展示体验云工厂落户哈市
17日,在哈尔滨新区平房经济技术片区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鑫达集团携带着全国首个3D打印耗材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及3D打印展示体验云工厂等项目正式落户哈经开区。
鑫达黑龙江企业集团总经理代汝军介绍,签约后,3D打印这两个项目将马上投入开工准备中。项目集3D打印耗材生产、3D打印机4s店、3D打印智能个性定制,及全产业链云工厂体验融为一体,将打造全国首个可提供3D打印完整解决方案的工业4.0智能工厂。建成后,可生产通用塑料、塑料合金、工程塑料、特种工程塑料、生物塑料等3D打印耗材,将成为全国行业内品种最全的3D打印耗材智能生产企业。
同时,鑫达计划投资7亿元,将自动化管理、大数据分析、云端运算进行整合,将灵活生产线与平台系统无缝融合,在经开区打造3D打印全产业链条,并开启国内3D打印工业体验游。项目建设的开放式云工厂投用后,游客还可参观了解到3D打印发展史、3D打印技术和制造过程,可通过VR呈像等技术亲手设计并制作个性3D打印产品,同时实现医疗领域如牙齿、骨折护具等方面的个性化定制。
十一、7月底去杭州看“2017中国增材制造大会”
作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增材制造将迎来目前中国首个高规格产业盛会。7月28日-30日,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将举办2017中国增材制造大会暨展览会(简称AMCC2017)。如果你觉得“增材制造”这个词很陌生,3D打印是它的另一种叫法。不同于传统切削制造工艺,增材制造是以数字模型为基础,将材料逐层堆积制造出实体物品的新兴制造技术。
据悉,本次大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指导,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和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共同承办。杭州萧山区为中国增材制造大会暨展览会永久会址所在地。
AMCC2017以“增材制造 智造新动能”为主题,分为综合展区、核心装备及部件展区、专用材料展区、技术应用展区、服务支撑展区、科普互动展区和高校展区等七大特色展区。产品涵盖3D打印机、三维扫描与软件、3D打印材料及技术、3D打印服务等。
另外,展会期间,还会举办2017中国增材制造高峰论坛、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会员大会、《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行动(2017-2020年)》意见征询会及航空航天增材制造发展论坛、生物医疗增材制造发展论坛等会议。
十二、中科奥维的工业无线网让工厂设备有“思想”
沈阳中科奥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科奥维)近日与石化盈科公司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商定,中科奥维将提供其核心产品——WIA-PA标准解决方案及其工业物联网设备,为中国石化所有工厂实现“智慧化”。项目完成后中国石化工厂设备将有“思想”,可实现设备之间、设备与人之间“对话”。这是中科奥维自成立以来获得的最大订单,表明了其代表国际领先水平的系列智能产品进一步获得市场认可。
中科奥维2013年成立,虽然时间短,但因拥有深厚的行业背景而不同寻常。作为股东之一的沈阳自动化所,是中国第一家国家传感器网络技术研发单位,也是世界最早开展工业无线网络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研究所。因其推出自主的物联网标准WIA-PA技术,并于2011年10月成为IEC国际标准,使中国成为世界三大工业互联网标准制订者之一。因传承了沈阳自动化所50余项专利构成的核心自主技术系统,中科奥维开发出30余款新型传感装置和智能仪表,形成了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定制、工程实施三大系列产品。与国外同行相比,这些产品在可靠性、实用性、安全性、易用性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十三、中国材料大会搭建交流共享平台
以“新材料,新技术,新发展”为主题的2017中国材料大会近日在宁夏召开,20余名中国两院院士、数十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近5000名材料领域专业人士参加了此次大会。
本届大会包括“中国材料大会2017”以及“新材料、新工艺和材料测试技术和设备展览”两个部分。其中,“中国材料大会2017”设置37个分会和“中日韩纳米材料论坛”“一带一路材料论坛”两个国际论坛及1个材料教育专业论坛,主要内容涵盖能源材料、环境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功能材料、材料基础研究等材料领域。大会期间,为借助院士专家力量推广“宁夏制造”,组委会还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协共同举办了“院士专家宁夏行暨助力宁夏材料产业创新发展活动”,组织参会院士及专家考察、调研宁夏的高新技术企业。
据介绍,中国材料大会是我国材料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研讨会,其宗旨是为我国从事新材料科学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政府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企业家搭建一个交流、共享材料研究最新成果的广阔平台,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自1992年起,中国材料大会已举办14届。
十四、Autodesk江西制造业高端研讨会在南昌召开
日前,由Autodesk公司和江西省机械工程学会主办,江西省意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Autodesk江西制造业高端研讨会在南昌召开。
作为全球软件行业的翘楚,欧特克(Autodesk)软件(中国)有限公司为企业和职业院校提供从数控加工制造工艺、加工程序优化、师资研修培训、特色的专业课建设等全面专业解决方案。为企业带来生产效率提升、自动化程度提升、工艺流程优化和最高级别的安全防碰撞、避让技术,也为学校构建虚拟仿真,运用高新技术降低实训教学成本。通过多元合作,全方位满足企业制造水平升级、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在职培训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需求。
此次研讨会的举办,旨在为企业和职业院校提供从数控加工制造工艺、加工程序优化、师资研修培训、特色的专业课建设等提供全面的专业解决方案。在提升企业自动化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为学校通过运用高新智能技术来降低实训教学的成本。通过此次研讨会的学习与交流,满足企业制造水平升级、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在职培训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求,从而为智能制造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成为我们的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和强国之基作出贡献。
十五、NIST开发增材制造计量测试平台(AMMT)可实时监测金属3D打印过程
据3ders网站2017年7月7日报道,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正在开发和测试一种定制型3D打印机——增材制造计量测试平台(AMMT),可对金属3D打印技术进行优化。通过该打印机,研究人员能够完全控制打印过程,从而进行实时深入的研究。这项研究将有助于生产用于金属3D打印的新型监测和计量工具。
随着3D打印技术在制造领域的深入推进,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缺陷问题。如金属3D打印部件在打印层经常出现一些微小空隙,这将导致应力的积累,降低打印结构的性能,最终导致翘曲或开裂问题的发生。为此,NIST工程实验室和物理测量实验室合作研制了AMMT,试图解决金属增材制造中日益增长的质量控制问题。
NIST研究人员通过收集一些有关3D打印过程的基本信息,包括熔化金属的温度和如何降低应力,这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找出相应的传感器,使3D打印机用户详细了解设备内部发生的情况。目前,在增材制造领域,已将传感器和监测系统纳入3D打印机,NIST希望开发具有同样性能的平台,用于需求精确测量熔化金属温度的方法。
十六、日企在机床、变速箱等高端制造领域增加对华投资
中日韩三国贸易促进机构21日在北京联合宣布,三方联合打造的2017年中日韩产业博览会将于今年9月在中国举行,期待通过加强区域经贸合作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逆全球化趋势。
“时代在变化,产业在升级,区域合作孕育新空间。”韩国贸易协会北京代表处代表沈允燮说,尽管各种不确定性令中日韩三国经贸合作受到影响,但伴随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人工智能、3D打印、虚拟现实等产业蓬勃发展,环保、医疗、养老等服务业前景广阔,都为扩大三国区域经贸合作带来更多机遇。
日本东海日中贸易中心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张道兰说,上半年中国经济实现6.9%的中高速增长,给在华日本企业带来信心。近年来,中国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协会服务的日企不仅没有撤离中国市场,反而在汽车、机床、变速箱等高端制造业领域增加对华投资。
十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全文(详见www.cncjichu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