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掌握这项加工技术,摸清铰刀的“脾气”,王刚经过一周的攻关,用了数十把各种铰刀,进行了数百次的加工试验,终于成功解决了高精度孔铰削过程中精度难以控制的难题,这项技术后来还被他用在了飞机零件的精加工中,解决了很多零件的加工难题。
【悉恩悉机床网·工匠技师】航空工业沈飞数控加工厂王刚班班长王刚在飞机生产制造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15年,曾获得第四届“振兴杯”大赛铣工冠军。
他还带出了一支优秀的团队,为公司培养出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和模范先进人物。从当初的一名普通技术工人成长为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从一个人的成功到一个团队的成功,王刚认为,是“振兴杯”给了他展示才能和成就梦想的舞台。
第四届“振兴杯”训练期间的一件事,让王刚至今难忘。一次,几个工件加工完成后,他还算满意,但教练却未作评价并拿出了一个小盒。
王刚打开盒子后发现里面有一层油纸包裹着的物件,揭开油纸,看到了一个加工精美的工件,外表光洁没有一丝划痕,各个配合件之间滑动自如,间隙配合严丝合缝,销子和孔壁之间气密性非常好,再拆开工件里面,看不到有任何的切削加工的接刀痕迹。
当得知操作者4个小时就完成了这么复杂的加工,王刚带着质疑的态度用千分尺测量了工件的各个加工部位,每个尺寸都非常精准。教练告诉他这是国外的技能竞赛试题。王刚认识到,技能学习的道路是没有终点的,不能满足而停滞。
在2008年“振兴杯”技能竞赛操作试题中,加工精度公差为0.008毫米的孔是最大的难题,由于精度已经达到机床加工的极限,王刚对加工孔径没有十足的把握,而孔的加工是整个工件加工的关键,决定着成败。
为了掌握这项加工技术,摸清铰刀的“脾气”,王刚经过一周的攻关,用了数十把各种铰刀,进行了数百次的加工试验,终于成功解决了高精度孔铰削过程中精度难以控制的难题,这项技术后来还被他用在了飞机零件的精加工中,解决了很多零件的加工难题。
2010年,王刚班成为沈飞公司历史上第一个以员工名字命名的班组。在公司的科研生产中,王刚班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生产攻坚任务。在某新研重点型号的生产研制过程中,王刚班还创造了全部产品“零缺陷”交付的成绩,这在沈飞新机研制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王刚班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培育“大国重器”的努力。
今年,集团深入开展“改革添动力,创新做先锋”青年立功竞赛暨争创罗阳青年突击队、青年文明号、青年质量先锋岗活动。上半年共组建青年突击队86支,共表彰罗阳青年突击队17支,优秀青年突击队69支,青年质量先锋岗10人。
集团还鼓励各基层团组织之间,围绕跨单位合作项目成立联合青年突击队。集团持续推进“战鹰计划”,着力培养高端人才,举办第八届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设置A、B类比赛,A类比赛分为钣金工等共8个工种;B类比赛分为外勤机械工等9个组别。大赛共有1457名青年员工报名。同时,集团全面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邀请公司往届“振兴杯”冠军作为指导老师,对种子选手进行赛前培训。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