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航空工业制造院智能制造装备中心成立
日前,航空工业制造院智能制造装备中心正式成立。这是制造院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也是院内部机制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标志着制造院向高端装备产业化、实业化迈出了坚实步伐。
智能制造装备中心下辖六大业务部门,覆盖了机械设计、自动化集成控制、关键件加工与装配调试、装备智能化等专业领域,包括数控机床、复材构件制备、焊接与增材制造、特种加工和飞机装配等工艺设备及其生产线,构建了完整的智能制造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体系,现有员工近600人。该中心履行管理和经营“两大职责”,在责权设置上采用“六统一”的模式,即统一调配资源、统一供应链、统一成本核算、统一营销、统一绩效考核、统一技术质量管理,使中心在更大范围内拥有自主决策权和资源调度权。智能制造装备中心将在提升内部流程效率、加强市场营销与服务、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等方面开展工作。
未来,制造院将紧紧抓住“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遇,继续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完善高端装备产业链,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生产系统,做实制造技术中心、智能制造装备中心、专用装备研发工程中心,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技术研发模式,推动高端装备产业化发展,为航空制造技术发展和装备研制水平提升贡献力量。
二、大明重工希斯V3车铣复合中心正式投产
希斯V3车铣复合加工中心
9月1日,经过数月的紧张安装与调试,大明重工第三台德国希斯机床——V3车铣复合中心正式投产。
该机床最大车削直径为2500mm,最大加工高度为2000mm,最大能承载16吨重的加工工件。该加工中心先进的无需基准点绝对式直接测量系统加上库卡工业机器人换刀,能大大提高工件的加工效率,其车削、钻削和铣削一体化成型的优势可满足高精度加工需求。目前,希斯V3车铣复合加工中心正为高精度工装产品进行加工配套。
三、3D打印+增材制造 康明斯提升发动机耐用性
据外媒报道,康明斯与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在研发一款新材料,用于重卡发动机修复。当车辆在严苛条件下长途行驶后,易造成发动机受损。相较于更换发动机的气缸头(cylinder head),该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先“挖空(scooped out)”磨损部分,然后再采用增材制造技术(cylinder head),放入高性能的合金件,且前者的品质要高于原装铸件。
该3D打印工艺由ORNL研发,可用于修复并增强康明斯发动机的耐用性,且无需重铸零部件,大幅降低了成本并提升了节能性。
康明斯零件研发工程师Nikhil Doiphode表示:“公司的研发团队正试图降低发动机的导热性,使该设备的保温时间更持久,进而提升其能效。该团队力图使修复后的发动机焕然一新,使其耐用性高于全新的发动机。”
四、美媒:开足马力追赶,中国将“碾压”美机器人产业?
4年前美国机器人工业协会会长杰夫•伯恩斯坦第一次参加中国国际机器人展览会时,并没留下深刻印象。他觉得展出的机器人很多都像美国公司的仿品。今天的中国,一种不同景象正在呈现,这得益于《中国制造2025》蓝图。北京大力推动该计划,旨在让中国成为诸多高科技产业的领军者。其中机器人产业是中国渴望实现国民经济自动化的关键。
中国还推出《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这个国家正开足马力,想转型为世界机器人之都——赶超日德美。伯恩斯坦说:“中国正成为增长最快、规模最大的机器人用户。”中国目前是第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国,美国排第四(韩日排第二和第三)。从2010年到2015年,中国总共安装9万台机器人,占世界总安装量的1/3。
“我确信中国很多制造商都聚焦于‘碾压’美国”,麻省理工数字经济项目研究员马特•比恩说,“但看似中国总体目标是自给自足”。2019年中国机器人销量将达全球的40%,远高于2015年的27%。中国的迅猛增长,已引起美国一些人的关注。他们写信给特朗普,称美国应向该产业投入更多,必须赢得同中国的机器人竞赛。
实现机器人国产化,是中国寻求超过美国的地方。中国希望到2020年本土消费的一半以上机器人由本国公司制造。比恩说:“他们正在玩长久游戏,通过稳健投资,让那些一时冲动的国家越来越不可能赶上。”
五、舒勒螺旋焊管机为拉美最大钢管企业生产大直径钢管
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时,仅北美每年就会新铺设超过10000公里的管道,而其中大部分将会采用螺旋焊管。作为拉丁美洲的钢管制造业领导者,Tuberias Procarsa已经为这一发展趋势做好了准备。这家总部位于墨西哥蒙克洛瓦的公司从舒勒引进了螺旋焊管生产线,并已投入运营,进行大口径钢管的生产。
该离线螺旋焊管系统可以生产直径为508-2,235毫米、长度为12-24.4米的大口径钢管。原料采用由高品质钢材(X100)制成、厚度达25.4毫米的热轧钢(HRC)。通过螺旋焊管机加工成所需直径的钢管,并在边缘处首先通过点焊的方式进行焊接。接下来,在其他焊接台上,采用埋弧焊接工艺对其进行完整焊接。
卷料准备台融合了舒勒的创新技术,能够确保卷料更换时间短、操作安全性高以及卷料头端的90度精准剪切。同时,也不再需要起重输送机。螺旋焊管机上的所有相关工序都实现了自动化:借助便捷的控制面板可以直接进行设置,并由伺服电机执行操作,不再需手动设置。能耗节约达30%,并缩短了卷料的更换时间。
该工厂钢管生产线的长度达到了285米,并配备了多种符合API 5L标准的大口径钢管检验设备。包括超声波、X射线与水压测试台。借助舒勒的这套系统,Tuberias Procarsa的产能将达到20万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