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7年机床工具行业十大创新技术及产品
摘要:2017年就要过去,2018年的新篇章即将开启。在这一年,制造业可谓发展迅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盘点2017年机床工具行业的十大创新技技术及产品。
详情:http://www.cncjichuang.com/article/1989
二、机床工具协会举办“2017年数控机床产业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与发展论坛”
近期,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车床分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了车床分会七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会议同期,车床分会还与钻镗床分会、数控机床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举办了“2017年数控机床产业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与发展论坛”。
论坛安排了七个主旨报告,分别是:郭长城阐述机床工具产业智能制造发展机遇与挑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学院院长刘强教授介绍了数控加工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沈阳机床(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朱志浩阐述i5智能制造生态,吉林大学机械学院陈传海教授讲解了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的可靠性试验技术,沈阳机床云南CY集团副总经理韩爱礼介绍了高档数控车床智能制造流水线技术与应用,雄克精密机械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余小华与大家分享了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产业升级,上海联宏创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技术经理盛家泊介绍了西门子零件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郭长城认为,智能制造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制造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没有普遍适用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企业必须结合地区和自身的基础条件、产品特点以及市场竞争优势,针对存在的问题来规划适合自己的智能制造战略方案,而绝不能仅仅为了赶风头,实施过程也不要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逐步完善提升。
三、“华中标准型数控系统和专用数控系统开发及规模化推广应用”课题通过技术终验收
摘要:目前,华中8型数控系统已经在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制造、3C制造、机床工具、通用机械加工、木工、玻璃加工等行业得到批量应用,已经实现推广销售3万多台套。
详情:http://www.cncjichuang.com/article/1998
四、重庆机床集团牵头承担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通过验收
摘要:通过课题研究实施与成果应用,提升了重庆机床齿轮机床质量性能、加工效率及精度,为机床性能参数测试、故障诊断、优化改进及基础数据库构建等提供了支持,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了重庆机床的产品市场竞争力与经济效益,对促进机床行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详情:http://www.cncjichuang.com/article/2019
五、宜昌长机科技获一项科技进步奖、三项科技成果证书
宜昌长机科技公司获一项科技进步奖、三项科技成果证书。其中,“YK85200型高效环保数控齿条铣齿机”项目荣获宜昌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φ2000-φ3000mm系列精密重载智能控制大型回转工作台”、“YK78200数控齿条磨齿机”和“一种自动润滑冷却式插齿机主轴机构”等三项成果荣获湖北省“科技成果登记证书”。
六、“大型重载滚动轴承的可靠性和寿命预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获资助
近日,由沈阳化工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义民副校长主持研究的“大型重载滚动轴承的可靠性和寿命预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获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辽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资助,资助总经费310余万元。这是沈阳化工大学科学研究的又一突破,对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领域创新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
该项目从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辽宁省联合基金)项目指南开始,经过行评专家评审、项目现场答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会评等环节,最终专家组一致认为,选题具有明确的创新思想,科学意义及应用前景明确,关键技术创新性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重大工程价值,在可靠性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建议优先资助。
“大型重载滚动轴承的可靠性和寿命预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主要拟建立多元失效模式耦合相关的滚动轴承可靠性和寿命预测数学模型。提出滚动轴承的动态与渐变耦合的可靠性和寿命预测理论与方法,突破约束大型重载滚动轴承的可靠性和寿命预测的多失效模式相关和振动与劣化耦合的瓶颈问题。正确地计算、分析、设计滚动轴承的可靠性和寿命指标,并将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滚动轴承设计之中。从而为我国滚动轴承的设计、制造、使用和评估提供合理和必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添补滚动轴承的动态与渐变可靠性和寿命预测成果的空白。
七、中国二重成功研制CAP1400主管道
CAP1400核电技术开发是我国在引进、消化和吸收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基础上,自主研发、自主设计的第三代大型先进压水堆示范工程项目。
12月19日,中国二重研制的世界首套CAP1400主管道技术鉴定会在德阳召开。专家组对中国二重在CAP1400主管道冶炼、锻造、弯曲成型、热处理等关键制造环节取得的技术研发成果进行了充分肯定,一致认为其研制的CAP1400主管道满足技术要求,其制造工艺合理可靠,通过技术鉴定。
CAP1400主管道是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大的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核岛主管道,它具有锻造裂纹敏感性强,各部位晶粒度及组织均匀性控制难,形状复杂、尺寸精度要求严格,弯曲成形难度大,固溶热处理易变形等重大技术难点,各制造环节都面临着严峻挑战。中国二重成功研制CAP1400主管道为世界最大核电站建设奠定了可靠的基础,为世界核电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八、由新松牵头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机器人整机综合性能测试仪”项目正式启动
日前,“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工业机器人整机综合性能测试仪”项目实施方案论证暨项目启动会在沈阳顺利召开。
该项目是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的重点专项。本项目针对机器人整体运动精度、控制系统性能、关节驱动性能等测试需求,突破基于立体视觉的空间六维位姿测量、多目标运动跟踪算法等关键问题。研制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稳定可靠、视觉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的工业机器人整机综合性能测试仪。形成包括理论、方法、标准、专利、产品、系统平台的综合技术体系,促进我国工业机器人及其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
“工业机器人整机综合性能测试仪”项目是由新松公司牵头申报的2017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项目参研单位9家,参研人员近100人。该项目启动、实施与完成,可实现国产化工业机器人整机综合性能测试仪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推动国内工业机器人及其检测技术的进步,打破依赖进口和国外垄断的局面,促进行业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意义重大。
九、沈自所OPC UA嵌入式服务器通过认证 助力解决工业机器人数据接口差异化
摘要:沈阳自动化所凭借在机器人方向的深厚积累,率先提出通用机器人信息模型,引入跨域数据字典技术,研发出OPC UA嵌入式服务器,实现了基于模型的机器人研发和作业模式,助力解决工业机器人间差异化数据接口的难题,提高机器人应用过程中现场调试和后期维护的效率,树立行业标准。
详情:http://www.cncjichuang.com/article/1996
十、航空航天3D打印材料高峰论坛即将于哈尔滨召开
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哈尔滨)航空航天3D打印材料及应用制备技术博览会(简称3D打印博览会)暨高峰论坛,将于2018年1月5-8日在哈尔滨市举办。
本届“3D打印博览会”暨高峰论坛以“创新驱动 融合发展”为主题,活动内容包含3D打印材料、装备和应用技术展览、3D打印高峰论坛,大会由上海市增材制造协会参与支持,围绕3D打印材料与装备,3D打印在航空航天、医疗、工业制造等领域的前沿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携下属数十家增材制造应用单位集中亮相,并特在本次博览会上开设对外交流专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集团及所属公司参展参会,国内外众多知名3D打印企业也将参展洽谈。
3D打印高峰论坛特邀国内外多位院士、专家、企业家、行业内近500人齐聚哈尔滨,深度交流全球增材制造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探讨技术和产业发展路径,推动产需对接合作,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和平台交流合作,推动增材制造产业进一步发展。
十一、华中数控“高性能数控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成果入选2017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摘要:12月26日,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评选的2017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在京揭晓,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吉红教授团队的“高性能数控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成果入选。
详情:http://www.cncjichuang.com/article/2020
十二、“3D打印”世界的梦想
摘要:8年前,湖南华曙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许小曙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回到长沙掀起“3D打印”制造业革命;而今,华曙高科已成为中国增材制造领域的龙头和全球唯一一家既生产3D打印机,也生产3D打印材料,还提供客户服务支持的3D打印全产业链企业......
详情:http://www.cncjichuang.com/article/2012
十三、镗铣加工行业精兵牛喜文:钻牛角尖啃硬骨头 自创箱体加工法
摘要:2016年,牛喜文成功解决了太钢产品箱体形位公差瓶颈,填补国内空白。不但打破了国外垄断,解决了该类型减速机箱体全面依赖进口的局面,而且使大连重工的箱体加工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详情:http://www.cncjichuang.com/article/1994
十四、法媒:中国欲凭机器人发展成工业强国
据法国《回声报》12月18日报道,中国的机器人比例仍然很低,每1万名工人配的工业机器人只有49个。但中国加快速度,刚刚突破标志着工业现代化的一个大关。18日,中国工信部指出,今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将首次突破10万。中国在今年前十个月中已经突破了这一大关,全年产量或将达到12万。2016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量为7.2万。
报道称,中国工业机器人化是《中国制造2025》这一宏大计划的核心,北京希望凭借该计划让中国从世界工厂变成工业强国。在中国制定的诸多目标中就包括将每万名工人配备的机器人数量提升至150。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指出,这虽然离韩国的世界领军水平(531)尚有差距,但已经接近美国(176)。在这方面,中国本就是最大的市场,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需求约占全球三分之一。
2015年,中国需求量的三分之二是靠海外制造商满足的。但随着国内大企业成为行业重要参与者,这一比例呈下降趋势。京东和美的就是其中的代表。美的2016年收购德国机器人制造企业库卡曾引发轰动。报道认为,中国面临就业人口下滑和劳动成本快速上升的问题。就算想靠机器人来保证竞争力,实现自动化也尚需时间。
十五、西门子持续推进机床行业数字化之路
随着“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逐步推进,机床业正开始新一轮转型升级。新需求带来新供给,产生新的发展动力,带动了整个行业技术的进步。众多境内外的企业积极因事而谋,顺势而为,主动抓住机遇,制定战略,有效整合已有资源,形成行之有效的转型升级方案。
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机床行业的数字化将成为大势所趋。作为全系列数控系统的供应商和数控技术的领导品牌,西门子着眼全球的同时也深耕于中国数控行业。西门子一直致力于数控制造领域的仿真、虚拟机床以及数控系统与工厂IT系统的集成,以持续深化这一过程。采用西门子控制技术的机床,其虚拟机床的控制系统与西门子的Sinumerik数控系统使用相同的语言代码,借助虚拟NC内核,可以生成仿真和试运转的“数字化双胞胎”,即完全对应的虚拟镜像,从而提前对程序和复杂运动序列进行虚拟测试,以提高实体机床后续加工的精确度和可靠性,最大限度缩短调整时间。
未来,西门子将继续推进数控系统与IT技术、机械手以及机器人的高度集成,同时将数控系统的工艺, 应用技术继续向顶级水平推进,与中国机床行业客户共同迈向数字化。
十六、Comau柯马:用平板电脑编程并操作工业机器人
摘要:该机器人应用程序是由多个用户使用不同的方法开发的,不同于通常用于标准工业过程的方法。抽样的测试人员涵盖了从技术专家到玩平板游戏的年轻人,他们都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取放过程所需的编程,而无需事先培训。
详情:http://www.cncjichuang.com/article/2006
十七、GE开发新冷喷涂技术助力激光3D打印更智能
GE科学家LeoAjdelsztajn,JoeVinciquerra和他们的团队正在进一步开发冷喷涂技术,使金属部件可以更大规模(不受3D打印机体积的限制)进行3D打印,而且精度更高,彰显人工智能特点。
冷喷涂是一种材料沉积过程,涉及使用超音速气体射流加速固体粉末颗粒。颗粒以4马赫的速度(声速的四倍)通过连接在机器人臂上的喷嘴发射。当粒子撞击基底层时,它们表现为液体,迅速冷却,并与之形成原子熔合。由于冷喷涂技术不使用与焊接相同程度的热量,因此使用该技术可以更容易地将部件恢复到其原始状态。一个新的层恢复破旧的部分,而不会改变原来的机械性能。使用机器人手臂可以进一步实现精确度,机器人手臂可以在特定区域移动并磨合。
该技术被AvioAero(一家GE航空公司)的工程师用来修理GE90发动机上的齿轮箱,而商业化的冷喷涂机现在以SPEE3D的LightSPEE3D3D打印机的形式出现。
十八、Ⅰ《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系列解读 解读一:夯实网络基础
详情:http://www.cncjichuang.com/article/2010
Ⅱ《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系列解读 解读二:打造平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