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业机器人有个行业性难题‘机器人抖’,通俗地说就是,长时间工作累了,机械臂会产生微小震荡。为此,我们用了半年时间攻克了这个难题。”欢颜公司工程师储成兴说,“目前我们自主研发的防抖技术、升降速技术已申请国家专利,机器人的重复定位精度达到0.03mm—0.04mm,比头发丝还细。”
欢颜机器人
【悉恩悉机床网】“当机器人更物美价廉,机器人的定义不再局限于印象中与人类形体类似的‘机器人’。”
在安徽欢颜机器人有限公司的测试线上,技术人员正对刚刚生产出的一批机器人进行检测。不同于传统印象中的人形机器人,这种机器人的主体便是一只粗壮的“机械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这个看似笨重的“手臂”每六秒便如“小鸡啄米”般轻巧地实现一整套上下料工序。“这种是机床上下料机器人,它可以在一些生产中替代操作工,自主完成加工中心、数控车床、冲压、锻压等一系列难度系数很高的工作。”公司经理周卫中介绍。
纯国产机器人:低价格与高性能并行
“从研发设计到核心关键零部件生产装配,我们百分之百国产化。”周卫中说道,“技术自主,意味着成本控制。像这种上下料机器人,它的核心零部件占到了产品总体成本的72%。要想实现纯国产,就必须打破这种掣肘。跟进口同类产品比,我们的机器人价格约低40%。这样,让中小企业也能‘用得起’机器人,实现生产线、生产车间的少人或无人化。”
周卫中形容这种自动化智能机器人像是新一代的“机器工人”,它们可以连续24小时工作。一台10万元的焊接型机器人相当于三个焊接工。如果以每人每月5000元计算,三个工人月工资则是15000元。而一个“机器工人”的应用操作扣除维护等费用,一年可为企业节约18万元。与此同时,还能将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以年产值1亿元计算,就能增效2000万元。
“工业机器人有个行业性难题‘机器人抖’,通俗地说就是,长时间工作累了,机械臂会产生微小震荡。为此,我们用了半年时间攻克了这个难题。”欢颜公司工程师储成兴说,“目前我们自主研发的防抖技术、升降速技术已申请国家专利,机器人的重复定位精度达到0.03mm—0.04mm,比头发丝还细。”
一家聪明的机器人公司,在工业4.0时代,绝不止于扮演提供机械手臂这样的角色。
在每台欢颜机器人旁,都有一个黑色的操控箱。储成兴介绍说:“这里不仅是机器人的操控中心,也是智能反馈中心,它相当于一个功能齐全的大脑,每5秒,就会将机器人工作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并传送至大数据回收系统,我们再汇总分析。相信以后,工业机器人作业的问题预警、及时反馈都将成为现实。”
“欢颜的持续创新,是企业的顺势而为,也是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形势倒逼。”和县经济开发区办公室副主任胡明宝表示。为了更好地和园区这些高精尖企业“打交道”,他经常查阅资料,了解前沿信息。“由于看中中国庞大的机器人需求市场,已经有不少国际巨头纷纷进驻中国,扩大产能。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企业只有坚持创新,才能在新的智能工业格局下拥有主动权。”
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70%以上依赖进口,进口成本已占总成本的40%以上。核心零部件成为国内机器人产业的最大掣肘。欢颜正试图打破这种现状。现在,企业正在推进伺服电机等其他核心零部件公关,通过优化产品结构,2018年产值可翻番。
产业链打造:“智能制造”依托“智能服务”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国家相继出台了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一系列行业扶持、补贴政策,以充分促进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依托现有政策优势,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和县审时度势,积极引进新兴企业,实现了产业转型的奋力一跃。
欢颜是和县党政负责人亲自带队引进的企业之一。“他们对当地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的极力推介,让我们看到了和县对新兴企业发展的信心。”周卫中谈道。
要想实现“中国制造”,就须实现“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又需要“智能服务”护航。“和县为企业提供的,可以说是‘无忧保姆式服务’。”周卫中这样认为,“企业曾在外省申请一个注册手续,前后花了1个多月时间。但在和县,从申请注册到刻完公章再到银行开户,用时不到24小时。我们在边建设的同时边生产,这在很多地方都是很难实现的。”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有代表委员提出,政府和企业要与‘中国制造2025’同步,培育一批具有共享理念和平台模式的供应链龙头企业,组织和协同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为生产制造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系统化的生产服务解决方案。” 和县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永俊表示。和县目前便是沿着这条思路走——突出机器人等战新产业,接长接厚机器人产业链,抓好产业汇聚,持续增强承载能力,加速战新产业集聚。
目前,该县已入驻机器人企业11家,以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欢颜为龙头,包含国内最大的机器人连接系统生产企业三竹公司、成功量产的RV减速器企业安徽百惠通公司等一批上下游企业,自主化机器人生产基地产业链初步形成。2017年机器人产业产值达2.5亿元,纳税超1500万元,新增就业1000多人。
智能服务,要突出“智能化”。该县以企业为载体,与上海交大、哈工大、安工大、广西大学等一批国内机器人领域尖端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与上海交大共同设立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加速科研成果技术转化。在帮助企业招才引智上,大力引进一批高端人才。提供高层次人才住房、生活、子女上学等方面的保障服务,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依据‘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的政策导向,我县将紧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把机器人作为重点产业加以打造。力争到十三五末,形成年产值百亿元的华东最大、国内知名的自主化机器人生产基地。”谈及未来和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李永俊踌躇满志。
来源:江苏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