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2014年3月 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德国期间,提出中国需要“德国质量”,德国发展离不开“中国市场”和“中国速度”。
▪2014年7月 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中国,双方决定要落实好已经决定的合作项目,当前着力打造两国制造业合作。
▪2014年8月 国务院出台《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在第二十七条中提出“扩大面向发达国家合作,建立中德政府间老工业基地振兴交流合作机制,推动中德两国在沈阳共建高端装备制造业园区”。
▪2014年10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德国期间,中德两国政府联合发布了《中德合作行动纲领》。
建设:
2015年6月12日,一份凝聚着中德两国智慧的高品质发展规划,在“德国企业沈阳行暨中德智能制造创新论坛”上正式向外公布。
坐落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德装备制造产业园,总规划面积为48平方公里,核心区20平方公里、起步区10平方公里。
中德装备制造产业园核心区产业定位为发展为智能制造、先进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和工业服务四大产业簇群。作为国家战略,中德装备制造产业园将担负起承接中德两国制造业深度合作、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的示范区的使命,并成为世界级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作为德国企业沈阳行暨中德智能制造创新论坛的重要活动之一,6月12日,中德智能制造圆桌会议举行,会上,商务部欧洲司副司长翟谦高屋建瓴,开篇为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定调,“中德经贸关系作为中德双边关系的压舱石和中欧经贸关系的领头羊,正在超越传统的贸易和投资领域,创新合作日益成为双方未来合作的主线和趋势。”
论坛上,来自政府机构和中德两国装备制造企业的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共同就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的机遇与挑战这个主题,从德国工业4.0、智能制造、互联网+等方面各抒己见。华晨宝马首席执行官康思远格外引人注目。他表示,我们既是工业4.0的见证者,同时也是推动者,今后,顾客的需求将决定华晨宝马的生产方向,要通过模拟和传感让企业更有指向性地进行个性化生产。
中兴通讯创新业务总监赵维铎也认为,智能制造是把人体仿生学的原理应用于制造业,让冰冷的机械与人一样拥有感知。
“智能制造绝不仅仅是工业化和自动化这么简单,智能制造是要给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而如何实现智能物流、智能服务和智能产品都是企业最关心的。”德国思爱普公司价值工程制造行业首席专家Golan Kwok表示,现在工业4.0在中国非常火热,中德企业大可利用工业4.0的到来,推动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升级。
中兴通讯创新业务总监赵维铎说:“工业4.0绝不是拥有一台机器人就能搞定的,一个企业没有核心技术绝对不行。‘互联网+’可以为这种企业提供一个快捷的方式。”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认为: “工业4.0和智能制造还处在摸索阶段,如何实现工业4.0,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路线图,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研究,尽快形成三年、五年、十年的发展规划和步骤,同时建立标准体系。”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商联合会商务总监温斌说,“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应该是高端的、有针对性的,德国制造业的优势在于创新和质量,而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是成本与速度,在这方面,中德合作可以取长补短。”
潍柴集团总裁助理刘元强也认为: “德国企业有产品、核心技术和管理的优势,而中国企业有市场、制造成本、市场反应速度与交付速度的优势,因此,中德企业的合作应该是优势互补的。”
左世全进一步建议沈阳的传统装备制造业与德国开展智能制造合作,他认为这不仅会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提升,同时也将降低生产成本。
翟谦说:“德国工业4.0嫁接中国元素,将最终成为全球认可的标准和模式。”他还表示,沈阳是中国最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是东北地区对德合作的重点地区之一,沈阳中德企业合作基地正是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落地的最佳选择之一。
德国元素:德国投资者第二故乡
德国SBA公司设计主创施密特女士,是中德装备制造产业园规划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在谈及中德装备制造产业园规划时她指出,突出了德国元素,使德国人感到这里是创业的地方,又是宜居生活地,是第二故乡。
她介绍,规划上坚持“簇群城市、产城融合、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理念,中德装备制造产业园要有好的智能交通,要采取分享式能源供应及建设结构丰富多彩,不仅是一个单一的工业城市,更是绿色相伴的生态宜居区。
施密特说,起步区将在设计元素、建筑元素、色彩元素上都高度体现国际化、欧洲化、德国化。同时,将适时启动规划设计德国中心、中德企业创新中心、德国中小企业孵化中心等体现实用功能的建筑地标等,突出德国特色。
产业定位:核心区重点规划四大产业簇群
智能制造簇群:面积3平方公里,主要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增材制造、智能信息技术、智能硬件产业及智能工厂技术。
先进机械制造簇群:面积5平方公里,主要发展数控机床及核心部件、轨道交能装备、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装备、特种用途机械、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电子元器件及器材制造(传感器件)。
汽车制造簇群:面积5平方公里,主要发展整车及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车身及内外饰、转向系统、行走系统、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及汽车电子。
工业服务簇群:面积2平方公里,主要发展科技研发、工程总承包、工业设计,工业贸易、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以及现代服务外包。
发展目标: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
中德装备制造产业园的发展目标确定为:
近期目标(2020年):引进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德国及欧盟企业投资项目占50%以上,把中德产业园真正建设成为代表德国及欧洲制造业水平的一流国际园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集群,形成多个规模适度、环境宜居的产业簇群,建立稳定成熟的中德工业4.0对话交流机制,成立中德工业4.0标准研究机构,研究编制中国智能制造技术规范及行业标准,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智能制造企业,加强中德在研发、人才、金融领域的创新合作,成立中德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等中德合作项目;完善智能交通、智能电网、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国际社区、生态环境等基础及配套服务。
远期目标(2025年):建成集研发、设计、生产、服务于一体的国际级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形成国际知名的地区品牌,引领中国智能制造在法律规范、行业标准、技术研发、软件、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等领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拥有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及影响力的民族企业;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智慧产业新城。
中德装备园要打造中国“莱比锡”
未来的中德装备园,目标将锁定于成为中国的莱比锡工业区,成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合作实验区、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示范区、世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
“你们会发现,铁西正在全力打造的中德装备园与举世闻名的德国莱比锡工业区何其相似。这种相似体现在发展方向都瞄准高端,地理位置都十分优越,产业配套都相当完备,道路交通都非常顺畅,发展空间都极其广阔,未来前景都无限美好。”6月12日,铁西区委书记李松林向德国企业展示中德装备园的发展愿景时说。
“作为中德装备园的黄金走廊,中德大街6月1日已经开工建设,9月将竣工通车。”李松林在介绍中德装备园基础设施建设时说。根据规划,在这条“黄金走廊”的周边,将汇聚德国制造、德国质量、德国标准等各类德国元素,与中欧路、中法路、中瑞路、中奥路共同构成中德装备园“一纵四横”的空间格局。中德大街两翼标准厂房已经启动规划设计,年内一期将完成20万平方米,涵盖不同类型,满足入园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而速度,并不与质量脱轨。“我们时常想起友好城市——青岛,由德国人设计建设的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历经百年至今,令人羡慕之极,建设中德装备园如果不把德国质量移植过来,情何以堪!”李松林说。据悉,铁西区将投资26亿元,在中德装备园打造先进的地下管廊,为现代工业园区树立开发建设的典范。
截至目前,德国在沈阳投资了60余家企业,其中宝马、采埃孚、巴斯夫、贺利氏等22家企业在铁西发展。现在,中德装备园又为德国企业量身订制了多重优惠政策,例如通过建设标准厂房降低德国中小企业初期投资成本,设立中德企业合作发展基金,通过PPP模式为德国资本创造投资机遇等等。
来源:沈阳日报
20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