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从“制造”到“智造” 看“龙一刀”的“工匠精神”
2018-11-24 悉恩悉机床网

摘要:2010年,二重收到8万吨模锻压机订单,加工一根长22米,直径约0.5米宽的细拉杆。行话说,“车工怕车杆 刨工怕刨板”,“龙一刀”依靠早年加工小部件时磨砺的手艺,一举车出这根长22米,直径约0.5米宽、长度直径比达1:40的细拉杆。




【悉恩悉机床网·工匠技师】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制造业经历数次转型,迭代发展,推动产业提档升级,业已成为制造业大国。


  40年来制造业的“嬗变”,对于70后的龙小平可谓既是见证者,也是推动者、参与者。在改革开浪的潮中,秉承着工匠精神的龙小平以不断创新,参与到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大军中。


  “相遇”制造业,让梦想照进现实


  201810月的一个清晨745分,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东门,工人们骑着自行车络绎不绝进入厂区。48岁车工龙小平停好了车,进入车间,换上蓝色工作服,戴上白色安全帽,三两步跨上车床,看上去与旁人并无二致。但只要提起“龙一刀”,业界无人不知。

 

  两人却在装备制造业中相遇,并且在他们身上,都让梦想照进了现实。


  龙一平1970年出生。少年时期,正是军工优先的计划经济时代。一路走来,他见证了当年工厂的红火:“当时就在想我能不能操作这些机器”。18岁,龙小平迫于生计,顶替父亲入厂工作。但进厂干什么,龙一平坚决“违抗”父命,没有搞后勤,而是选择当一名车工。一转眼当工人30年了,龙一平终于体会到父亲说的“辛苦”二字。他低头搓了一下左手食指上残留的铁屑割伤疤痕说:“当时就想学技术。”


  以“匠人之心”,行走“工匠之路”


  工匠之路并不好走。


  30年,龙小平从手工制造“转型”数控机床,身上的伤痕从指尖一直到眉梢,无数次的痛苦最终垫定了他“龙一刀”的“江湖地位”。


  初入二重,龙小平学的是小部件金属切削。当年全靠手工,手停车床就停。18岁的龙一平,在车床边一站就是10来个小时。别人两年学成出师,他只用了半年时间。2003年,龙小平代表二重参加四川省首届职工技能大赛,一举斩获车工项目第一名。因其下刀“快、稳、准”,“盲听刀具位置”、“最多三刀搞定精密公差尺寸”等技艺,人称“龙一刀”。


  同样在2003年,龙小平获得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车工)第八名。这次比赛,让他知道了数控机床,有了危机感。2006年,二重有了数控机床,龙小平暗自庆幸,自己3年前已经开始阅读相关书籍。但操作起来跟其他人一样,傻了眼:“不是手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机床完全不听指挥。”龙小平又溜回了手工机床,数据机床很快布上了灰尘。“领导干脆把我的手工车床收了,下命令‘你去开’。我也只有硬着头皮学理论、学制图。”领导的“赶鸭子上架”让龙小平技艺突飞猛进。3年后恰逢工厂转型机遇,龙小平从加工几十公斤重的小部件转向了上百吨重的重型部件,为以后的挑战留下了通路。


  四川“制造”腾飞 工匠“智造”领跑


  创新是推动发展第一动力,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龙小平用他的行动诠释着这样的内涵。


  2010年,二重收到8万吨模锻压机订单,加工一根长22米,直径约0.5米宽的细拉杆。行话说,“车工怕车杆 刨工怕刨板”,“龙一刀”依靠早年加工小部件时磨砺的手艺,一举车出这根长22米,直径约0.5米宽、长度直径比达1:40的细拉杆。当新闻报道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试航时,龙小平才知道,细拉杆原来是飞机横梁与底座之间的拉杆:“那时候真的很激动,骄傲。”

 

  值得龙小平骄傲的不止于此。2014年底,备受瞩目的中国核电发展关键部件在二重展开限时攻坚,重达264吨的“巨无霸”必须精细控制形位公差在0.01毫米以内,即头发丝的1/10。龙小平再次挑起重担,带领团队一次性攻下这项此前被日本垄断的锻造技术,还将精度提升了3.4倍,形位公差可控在0.003毫米以内,填补了国内核电市场空白。20181月,首届“四川工匠”名单出炉,龙小平位列其中。


  “中国制造2025”涉及的十大领域,龙小平涉足的高档数控机床赫然在列。今年5月,人民日报以《铸造更多大国工匠》推出时评,评论认为“中国经济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这将是高素质技术工人的‘大时代’”。更多的龙小平们,正在这大时代中,与中国制造业一起迎风飞扬。


来源:四川在线

悉恩悉机床网总机:0371-56767678
邮箱:
info@cncjichuang.com
1011061863@qq.com
备案号:豫ICP备16022988号-1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工商局电子营业执照
暴恐音视频举报
银联特约商户
网络社会征信网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获取更多服务,请扫描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