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秦川机床集团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10日到陕西宝鸡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考察。
该企业98%大型机床都是订单生产,为适应市场变化,企业近3/4员工组建双创团队,竞相提供解决方案。考察期间,李克强总理说,传统标准化生产已无法适应今天个性化定制化需求,这就是当下大企业双创方兴未艾的丰厚土壤。
秦川机床集团正重点攻克中国制造2025智能和精密装备,将让始终依赖进口的机器人核心传动设备“减速器”实现批量国产。李克强总理详询制造流程后鼓励企业员工要进一步创新,提升智能制造水平,造出由内到外真正的中国机器人!
二、工信部赴上海、沈阳调研高档数控机床及机器人产业发展
7月10日从工信部获悉,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高档数控机床及机器人产业发展,7月5~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赴上海市、辽宁省沈阳市,实地调研上海力克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航天149厂、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沈阳机床集团等单位,了解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执行情况,听取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发展情况及政策措施建议。
调研组还就推进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产业发展与当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交换了意见。
三、5月我国数控机床进口量环比小幅上涨
据最新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7年5月份数控机床进口比4月份上涨2.75%。
我国数控机床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数控机床在精度和速度上跟国际前沿技术有较大差距,对进口的依赖更大。虽然近几年重大专项的实施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但必须看到,相比主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档数控系统和配套件的研发和生产还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境况。此外,还有不少科研成果停留在高校和研究院所,离真正产业化和应用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四、汉江机床重大专项课题成果受到国家专项评估组高度评价
7月11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监督评估专家组以及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和重大专项办有关领导一行6人,对汉机公司牵头承担并已通过终验收的5个重大专项任务进行了实地调研评估。
评估组成员首先听取了汉机公司项目负责人对专项课题完成情况、标志性研究成果在市场转化应用方面的详细汇报,现场听取了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随后实地考察了专项研究成果在生产现场的应用情况。评估组一致认为,汉机公司牵头承担的5个重大专项课题全部顺利通过终验收可喜可贺。总的看来,企业的研发工作很扎实,敢于担当,成效很显著,建成了国内唯一配套齐备的滚动功能部件试验室;研发的产品各项指标都达到了专项要求,研究成果在本企业已实现规模化应用,并得到行业用户的充分认可,获得大量新增订单,成效远远超过专项办的期望值,在国家重大专项研发领域很有代表性。
评估组同时指出,汉机公司借助承担重大专项任务,充分发挥自身在螺纹加工、检测方面积淀的深厚产业基础和研发优势,以“打造完整滚动功能部件产业链,为行业提供全面工艺技术方案”为宗旨,科学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合理选择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专项课题,助力企业快速发展。同时,汉机公司还参与成都飞机集团、宝鸡忠诚、昌河飞机集团、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数十项专项课题(子课题)研究任务,成功解决了国产滚动功能部件为相关单位配套的问题,使企业产品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汉机公司已发展成为国内唯一具备提供滚动功能部件生产设备、检测设备、试验设备全套工艺方案的企业,是国内唯一一家全部采用国产(自产)设备建成中高端滚珠丝杠副生产线的企业。
五、玉环获“中国小型‘专特精’机床生产基地”正式授牌
7月12日上午,玉环获“中国小型‘专特精’机床生产基地”正式授牌。这是玉环在工业领域获得的第十块国家级金字招牌。
“十二五”期间,玉环将机床产业作为重点培育扶持的新兴产业之一,积极实施以“机器换人”为重点的制造业装备升级改造专项行动,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发“专、特、精”产品,加速推动机床产业产能规模扩张和产业层次提升。去年,全行业生产数控机床达4万多台,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近四分之一。
同时,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浙江海德曼智能装备、玉环中星数控机床、浙江震环机床等骨干企业为代表的玉环机床产业集群和“玉环机床”区域品牌,全行业现有省级著名商号1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获各类发明及实用专利50多项。
六、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研发的机器人“精密减速器综合性能试验台”项目完成验收
2017年6月,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江苏省减速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研发的两台精密减速器综合性能试验台先后完成验收工作。
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制造工程研究所研发的精密减速器综合性能试验台具有测量精度高、测试项目齐全、操作智能化等技术优势,用于机器人用RV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等多种减速器的传动精度、背隙与刚度、空载摩擦转矩、机械效率等多项技术指标的测试。
以综合性能试验台的研发和对精密减速器试验方法的研究为基础,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参与了精密减速器产品以及试验方法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该两项标准的制定对推动机器人精密减速器产品和试验的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
七、刘连庆:组建我国第一套纳米操作机器人系统
多年来,在纳米机器人研究这条道路上,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机器人学研究室副主任刘连庆孜孜以求,取得了丰硕成果。他首次提出基于随机概率的路标定位理论,组建了我国第一套纳米操作机器人系统,并研究了能与纳米操作机器人无缝集成的多场耦合跨尺度驱动技术。
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然而质量却良莠不齐,严重阻碍该产业的健康发展。刘连庆深刻认识到,制定机器人产业标准迫在眉睫,标准是技术的更高形态,是规范市场、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手段。为此,在深入研究国家政策和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他组织完成了《中国机器人标准化白皮书》和《国家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编撰,用来指导机器人产业的标准化工作。
与此同时,作为博士生导师的刘连庆,特别关注人才的培养。他培养的研究生先后入选辽宁省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等多项荣誉。
八、我国首个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师证亮相高仪展
近年来,利用工业机器人实现智能制造转型已成大势。一份行业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的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将达80万台,而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激增至180万台。在第49届全国高教仪器设备展示会上,我国第一本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师证书也首次亮相展会,成为我国工业机器人教育向规范化、职业化转变的重要标志。
相关人士表示,中国工业机器人需要面对的一个事实是,在亚洲市场举足轻重的瑞士ABB、德国库卡、日本发那科及安川电机世界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目前占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近九成的市场份额,也几乎垄断了工业机器人等应用领域。而未来发展所需的专业及技术人才缺口则超过千万,机器人教育的当务之急应该着眼于此。
面向这一行业内的主流需求,目前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旗下位于江苏的海渡机器人学院将教学理论与实操经验相结合,创建起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体系,覆盖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到实训基地建设等多个环节,并通过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视频开发、教师队伍培养、学生培养、社会人才培养、实训环境建设、考核体制建设等板块实现专业化、职业化教育。
九、陕西工业机器人产业(军民融合)联盟成立
7月13日,由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主办的“陕西军工智能制造及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推进会”在西安航天基地召开。会上,陕西工业机器人产业(军民融合)联盟挂牌成立,航天十六所、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金融控股集团等8家联盟成员单位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据了解,此次会议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战略,并充分发挥陕西国防科技工业优势,推动陕西军工智能制造及工业机器人产业聚集发展和应用,提升陕西工业智能制造水平,推动全省工业系统实现追赶超越。签约的产业联盟成员单位将联合知名自动化企业实现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集聚发展,打造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效应,同时深化军工各行业之间、军地军民之间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十、丹阳与北航合作成立“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丹阳实验室”
在不久前试飞成功的C919大飞机中,机身部段的机翼上、下缘条及前后三叉接头,采用传统锻造方法生产重达1607公斤,而采用3D打印则只有136公斤。7月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华明在南京表示,大型金属构件3D打印技术可解决飞机研制和批产的瓶颈难,“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丹阳实验室”成立,将瞄准我国大型金属构件的制造需求。
王华明认为,现在3D打印特别热,不过用3D打印做小物件容易做大型金属构件很难,而高性能大型关键金属构件的制造能力,是重大装备制造的基础和核心技术。重大装备大型金属构件3D打印技术用途广泛,比如可以生产飞机的起落架、飞机加强框等产品。王华明表示,北航在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领域有自己的独门秘籍,“现在大家看到很多展会上到处都有3D打印,但是真正能做大型构件在装备上用的,国内还没有见到,除了我们这块以外。”
当天,丹阳市政府及丹阳高新区与北航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丹阳成立“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丹阳实验室”。该项目将瞄准大型飞机、先进战机、航空发动机及重型燃料轮机、重型运载火箭、先进导弹、水面及水下舰艇、高铁、海洋工程装备等重大高端装备制造战略需求,围绕“增材制造(3D打印)”“表面工程”和“高性能金属结构新材料”等国家国防及工业重大高端装备制造急需的三大方向开展研究,并将成果孵化成为全产业链高科技产业企业集群,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千亿级高科技国防及工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十一、我国高技能人才达到4791万人
据新华社7月13日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何良平13日表示,近年来,我国技能人才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0.5亿元,截至去年底,我国高技能人才达到4791万人。
何良平介绍,近年来,国家层面建设476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9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实施技师培训项目,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0.5亿元,带动地方同步推进省市级项目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何良平说,近年来,我国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既突出重点群体,又统筹兼顾,不断完善职业培训政策,扩大培训规模,逐步构建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2012年以来,全国累计开展政府补贴职业培训9715万人次。
十二、汉诺威机器人学院(佛山机器人学院)将于今年10月对外开放
去年12月,汉诺威公司旗下的汉诺威机器人学院与广东潭洲国际会展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约,双方将共同在潭洲会展中心建设佛山机器人学院,并计划在今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作为汉诺威机器人学院的首个海外分支机构,佛山机器人学院将为佛山乃至华南地区制造业提供机器人、自动化、工业4.0展示、贸易、培训、交流等全链条服务。
目前广东潭洲国际会展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立了子公司负责运营佛山机器人学院,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包括首个全面展示工业4.0生产技术的创新中心示范线项目、9家欧洲机器人集成企业、专业技术研究及培训机构和多家国内知名机器人生产企业落户等。
德国汉诺威机器人学院院长里克介绍,汉诺威机器人学院成立于2009年,是全球首个机器人、自动化和工业4.0学院。依托拥有70年历史的汉诺威工博会,该学院每年举办200多场技术交流讲座,在工博会专业买家及专业展览上的组织上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十三、德国埃斯维机床(SW)加速中国战略布局
2017年7月12日,北京。全球领先的金属加工解决方案供应商德国埃斯维机床有限公司(SW公司)为其北京办公室的开业举行了剪彩仪式,这是SW中国继2016年10月苏州工厂投产以来的又一重大本地化市场举措,旨在以此为据点,更好地服务中国北方地区。中国机床工具协会副会长王黎明先生、中国机床总公司总经理梁枫先生、埃斯维机床(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Norbert Wiest先生以及SW北方重要客户和媒体代表等近40人受邀出席了剪彩仪式。
埃斯维机床(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Norbert Wiest先生在致辞中说道:“迄今,SW在中国北方的机床安装总数已经超过SW在中国设备安装总数的40%。如何服务好北方的大客户已经上升为SW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战略。SW此次正式落户北京,不仅源于我们对于中国市场的强烈信心,也是SW公司不断提升本地服务水平、巩固本地服务体系的最佳体现。接下来,SW将以北京为支点,辐射整个北方市场,为这一区域的客户提供最及时有效的服务。”
自1984年确立以多主轴加工中心为核心产品以来,SW始终潜心于高效率加工设备和生产解决方案的制造和研究,持续助力全球用户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的提升。因此,深入市场、贴近用户,与客户保持深度沟通,了解客户实际需求是SW始终秉持的核心理念。此次北京办公室的开业,就是SW这一点在中国市场的最好诠释。在今后的发展中,SW将持之以恒开发和深入市场,为中国用户带来更多更先进的加工技术和工艺经验。
十四、JTEKT捷太格特(丰田工机)凭借“搭载直线电机的机床导轨机构”荣获日本“爱知发明奖”
JTEKT捷太格特(丰田工机)凭借“搭载直线电机的机床导轨机构”荣获日本“爱知发明奖”。(详情请见www.cncjichuang.com)
十五、斯凯孚(SKF)建成全球首个基于实际工况的大型轴承测试中心
哥德堡,2017年6月21日,斯凯孚为在德国施韦因富特新建的斯文·温奎斯特(Sven Wingquist)测试中心举行落成典礼,总投资额达4000万欧元。 该中心是全世界第一家有能力在实际工况下测试大型轴承的测试中心。这为客户提供了更高效的开发过程,同时也提高了轴承的性能并延长了使用寿命。
斯文·温奎斯特测试中心有两个测试台。 其中一个测试台专为测试风力发电机主轴配置而设计。 另一个将用于测试其他工业领域的轴承,包括采矿、建筑、钢铁制造和海运。
首席技术官兼创新和业务开发部总裁Victoria Van Camp表示:“没有任何一家其他测试中心有能力在实际运行条件下如此精准地完成大型轴承的测试,这给我们以及客户带来了巨大的战略优势。 斯文·温奎斯特测试中心所采用的技术将有助于节省客户的时间和资源,同时支持他们提升设备可靠性和实现延长使用寿命的宏伟目标。”
十六、GE宣布建造全球最大的激光3D打印设备
6月底,GE宣布计划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激光粉末增材制造设备。“这台机器专为航空工业打造,将3D打印出直径为1米的航空部件,适用于制造喷气发动机的结构件和单通道飞机部件”,GE增材制造集团副总裁兼总经理穆罕默德•埃茨黑米(Mohammad Ehteshami)表示。“这台机器也适用于汽车,电力,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制造商”。
初始技术验证机,被称为“ATLAS”,是一种激光/粉末打印机,将在至少两个方向上达到“米量级”(1000毫米)的能力。GE团队在过去的两年里,一直在开发该机器,并生产出了数台概念验证机。该生产型(1000毫米 x 1000毫米 x 1000毫米)机器的产品制造尺寸可为任一客户项目进行定制或调整。其分辨率和制造速率将等同或超越当今的增材制造设备。该设备也被设计为可使用多种材料,包括非活性和活性材料(如铝和钛)。
“我们是在和客户一起合作,他们将在今年年底收到测试版机器,”埃茨黑米说道。“量产版(尚未命名)可于明年购买。”GE的目标是在2018年末首次交付该设备。
十七、惠普3D打印批量制造中心将于22日在青岛对外运营
中国科技网讯,国内首台惠普多射流熔融3D打印机将于本月17日落户青岛高新中国3D打印创新中心,22日正式对外开放,揭开其神秘面纱,此举标志着惠普3D打印创新中心与无限三维科技产业集团的深层次合作正式开启。
惠普自6月中旬在上海宣布进入国内市场以来,引起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医疗等行业用户的高度关注,也在3D打印行业掀起巨大波澜。作为全球最新一代工业级3D打印机,速度快10倍、成本降低一半、强度接近金属,这些新的技术进步无疑将带领3D打印产业开辟一片新的蓝海。更重要的是,过去的3D打印强调单个定制,惠普则将批量化、规模化制造的功能发挥淋漓尽致。
2012年,当美国政府将3D打印作为未来15个先进制造技术中的第一个对外公布,《经济学人》将3D打印誉为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载体以来,3D打印红遍大江南北。而3D打印市场也以40%以上的高速度增长。在青岛市政府和青岛高新区支持下,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率先在青岛创建了全国最大的,以3D打印“科学普及、示范推广、加工服务、教育培训、在线商城、创客孵化”为主体的中国3D打印创新中心,在引领和推动3D打印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本次惠普多射流熔融3D打印率先落户青岛,表明惠普对无限三维科技产业集团的高度认可,对3D打印与青岛产业结合充满信心。
十八、俄罗斯政府支持和加速本国3D打印铝合金汽车轮的生产
日前,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部长Denis Manturov表示,为了振兴本国低迷的铝贸易,俄政府将支持和加速3D打印铝合金汽车轮的生产。俄罗斯政府还有其他改善贸易的计划。它想引入铝合金车轮的强制认证,以减少进入俄罗斯市场的假冒产品数量。
在接受俄罗斯通讯社TASS的采访时,Manturov说俄罗斯可以将铝转化为粉末,然后用先进的激光熔融3D打印机将这些粉末制造成有用的部件,如汽车轮,从而振兴低迷的铝贸易。“我们对在俄罗斯生产铝合金车轮很感兴趣,”Manturov说。
据Manturov介绍,政府想要支持那些可以实现这一3D打印目标的企业。部长说:“我们将开发生产铝粉,以及重点支持那些最先创造出附加值的公司”。
据说俄罗斯政府还有其他改善贸易的计划。它想引入铝合金车轮的强制认证,以减少进入俄罗斯市场的假冒产品数量。这种认证有望为3D打印车轮生产商提供额外的激励。
十九、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17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
2017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详情请见www.cncjichuang.com)